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培养中高段学生合作能力的实践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3-05-18 浏览次数:

1. 课题背景意义

1.1 背景

核心素养的概念最早由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表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开始逐渐从应试教育向素养教育转变。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可以适应未来时代发展要求的品质和能力,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等多方面要求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每一位学生收获美好生活、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需要师生相互协作、共同努力。

对于小学数学而言,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数感等多方面内容,是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1.2 意义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中高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此外,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普遍存在着合作意识较差的现象。因此,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既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重点,也是锻炼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环节。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关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许多学者和教师认识到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尝试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例如,一些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数学问题,通过分工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数学素养。

然而,国内在合作学习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分组方式缺乏科学性,往往只是简单地按照座位或成绩进行分组,导致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差异过大,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此外,一些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活动时缺乏明确的指导目标和有效的指导方法,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2.2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许多西方国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广泛应用合作学习方法,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国外研究表明,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

同时,国外学者还注重研究合作学习的分组策略、教师角色以及合作学习环境的设计等方面。他们强调,合理的分组策略和有效的教师指导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此外,国外研究还注重将合作学习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3. 研究目标与内容

3.1 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通过实践研究,探索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中高段学生合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具体目标包括: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分组策略,确保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差异适中,便于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二是探索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三是研究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和作用,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指导策略;四是评估合作学习的效果,验证其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有效性。

3.2 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组策略的研究,包括分组的原则、方法以及小组规模的确定等;二是合作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包括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形式的创新以及活动过程的组织等;三是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和作用研究,包括教师的指导策略、评价方式以及与学生的互动关系等;四是合作学习的效果评估研究,包括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估方法的选择以及评估结果的解读等。

4. 研究方法与步骤

4.1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观察法、调查法和文献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研究。行动研究法是一种将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在实际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分析合作学习的效果,并根据分析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观察法用于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和行为,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调查法用于了解学生和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合作学习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文献法用于查阅国内外关于合作学习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4.2 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包括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查阅文献资料等;二是实施阶段,按照研究计划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和行为;三是分析阶段,对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评估合作学习的效果;四是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总结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

5. 预期成果与创新

5.1 预期成果

本课题的预期成果包括:一是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分组策略和合作学习活动设计方案,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提供借鉴和参考;二是形成一套有效的合作学习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便于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三是提高中高段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2 创新点

本课题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将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合作学习中,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二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分组策略和合作学习活动设计方案,注重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三是形成一套有效的合作学习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便于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估;四是强调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和作用,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指导策略和支持。

6. 条件分析与分工

6.1 条件分析

本课题的研究条件主要包括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两个方面。硬件条件方面,学校具备开展合作学习所需的教学设备和场地,如教室、投影仪、电脑等;软件条件方面,学校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数学教师团队,具备开展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此外,学校还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能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6.2 分工

本课题的研究团队由多名小学数学教师和教研人员组成,根据各自的专业背景和特长进行分工。具体分工如下:课题负责人负责整体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协调各成员之间的工作;数学教师负责在实际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和行为;教研人员负责对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评估合作学习的效果;同时,各成员之间保持密切沟通和协作,共同推进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7. 研究进度安排

本课题的研究进度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第1-2个月):准备阶段。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查阅文献资料,为课题的研究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阶段(第3-6个月):实施阶段。按照研究计划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和行为,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第三阶段(第7-8个月):分析阶段。对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评估合作学习的效果,形成初步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第9-10个月):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总结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对研究成果进行完善和提升。

第五阶段(第11-12个月):成果推广和应用阶段。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进行验证和完善,并与其他学校和教师进行交流和分享。

8. 总结

本课题旨在探索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中高段学生合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和策略。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分组策略和合作学习活动设计方案,以及形成有效的合作学习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本课题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数学素养。同时,本课题也强调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和作用,为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指导策略和支持。本研究对于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