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电力系统智能调度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9-14 浏览次数:

一、课题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背景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的电力调度与控制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电网对高效、安全、可靠运行的需求。智能调度与自动化控制技术作为智能电网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集成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理论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实时监测、智能决策和高效控制,对于提升电网运行效率、保障电力供应安全、促进能源清洁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意义

1. 提升电网运行效率:智能调度与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实时感知电网状态,快速响应负荷变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和灵活性。

2. 增强电网安全性:通过实时监测电网运行状态,预测并预防潜在故障,智能调度系统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采取措施,保障电网稳定运行,减少大面积停电风险。

3. 促进清洁能源消纳:随着可再生能源比例的增加,电网波动性增大。智能调度技术能有效整合分布式能源,优化调度策略,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率。

4. 推动电力行业智能化转型:智能调度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将推动电力行业向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奠定基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电力系统智能调度与自动化控制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围绕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分布式能源管理、微电网控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多种智能算法和控制策略,如基于大数据的负荷预测、基于深度学习的故障诊断、基于多代理系统的分布式能源协调控制等。同时,国家电网公司等大型企业已在实际电网中部署了智能调度系统,实现了对大规模电网的实时监测与智能调度。然而,面对新型电力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现有技术仍需在预测精度、决策效率、系统鲁棒性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电力系统智能调度与自动化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技术体系相对成熟。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智能电网调度控制、需求响应管理、能源互联网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理论和技术,如基于人工智能的电网优化调度、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能源交易、基于物联网的电网状态监测等。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电网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还促进了能源市场的开放和多元化发展。此外,国外还注重跨学科合作,将计算机科学、控制理论、经济学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应用于电力系统智能调度与控制中,推动了技术的持续创新。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 深入研究电力系统智能调度与自动化控制的核心理论和技术,提出创新的算法和策略。

2. 构建适用于新型电力系统的智能调度与自动化控制系统原型,验证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3. 分析智能调度与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提升电网运行效率、保障电网安全、促进清洁能源消纳等方面的应用效果。

4. 提出智能调度与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未来电力系统中的发展趋势和潜在挑战。

(二)研究内容

1. 智能调度算法研究:研究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负荷预测、故障预测、优化调度等算法,提高调度的准确性和效率。

2.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设计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架构,实现对电网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高效控制。

3. 分布式能源管理技术研究:研究分布式能源的智能接入、协调控制和优化调度策略,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率和电网的灵活性。

4. 智能调度与自动化控制系统原型开发: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开发适用于新型电力系统的智能调度与自动化控制系统原型,并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

5. 应用效果分析与展望:分析智能调度与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提升电网运行效率、保障电网安全等方面的应用效果,并展望其在未来电力系统中的发展趋势和潜在挑战。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用理论研究、仿真实验、原型开发和应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1. 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电力系统智能调度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技术原理,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 仿真实验:利用电力系统仿真软件(如PSASP、MATPOWER等),构建电力系统模型,进行智能调度算法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仿真实验,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和控制系统的性能。

3. 原型开发:基于理论研究和仿真实验结果,开发适用于新型电力系统的智能调度与自动化控制系统原型,并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

4. 应用分析:选取典型电力系统场景,应用开发的智能调度与自动化控制系统原型,分析其在提升电网运行效率、保障电网安全等方面的应用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研究步骤与时间安排

(一)研究准备阶段(第1-2个月)

1. 成立课题组,明确研究任务和目标。

2. 收集、整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撰写文献综述。

3. 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明确各阶段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时间安排。

(二)理论研究与仿真实验阶段(第3-6个月)

1. 深入研究电力系统智能调度与自动化控制的核心理论和技术,提出创新的算法和策略。

2. 利用电力系统仿真软件进行智能调度算法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仿真实验,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和控制系统的性能。

3. 撰写理论研究报告和仿真实验报告。

(三)原型开发阶段(第7-12个月)

1. 基于理论研究和仿真实验结果,设计智能调度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架构和功能模块。

2. 开发适用于新型电力系统的智能调度与自动化控制系统原型,并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

3. 撰写原型开发报告。

(四)应用分析与展望阶段(第13-15个月)

1. 选取典型电力系统场景,应用开发的智能调度与自动化控制系统原型,分析其在提升电网运行效率、保障电网安全等方面的应用效果。

2. 总结研究成果,提出智能调度与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未来电力系统中的发展趋势和潜在挑战。

3. 撰写最终研究报告和论文,准备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展示活动。

六、预期成果

1. 理论成果:形成一套关于电力系统智能调度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理论体系,包括核心理论、算法和策略等。

2. 技术成果:开发出适用于新型电力系统的智能调度与自动化控制系统原型,具有高效、准确、可靠等特点。

3. 应用成果:通过实际应用分析,验证智能调度与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提升电网运行效率、保障电网安全等方面的有效性,提出改进建议。

4. 展望成果:展望智能调度与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未来电力系统中的发展趋势和潜在挑战,为相关领域的持续创新和发展提供参考。

七、研究保障

(一)组织保障

成立由电力系统专家、自动化控制专家、人工智能专家等组成的课题组,明确分工,协作共进,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二)经费保障

学校或企业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用于购买实验设备、软件开发工具、仿真软件等,以及开展实验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

(三)技术保障

课题组将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保持密切联系,及时获取最新的技术进展和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课题组将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八、结语

电力系统智能调度与自动化控制技术作为智能电网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提升电网运行效率、保障电力供应安全、促进清洁能源消纳以及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本课题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致力于形成一套完整且先进的电力系统智能调度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旨在为实际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和科学指导。我们坚信,通过本课题的持续研究,将有力推动电力系统智能调度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为构建更加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贡献力量。同时,我们也热切期望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能够成为其他领域智能调度与控制技术研究的宝贵借鉴和有益启示,共同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