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双碳”目标下国土空间规划思路分析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2-17 浏览次数:

一、选题依据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中,能够有效提高国土空间规划质量,全面促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二、研究意义

“双碳”目标,即碳达峰与碳中和,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此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思路的分析与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国土空间规划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国土空间规划则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控,可以显著降低碳排放,提升碳汇能力,从而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其次,国土空间规划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在“双碳”目标的引导下,国土空间规划需要更加注重创新活力的供给和营造,同时推动国土综合整治,聚焦碳汇空间的增加及效能提升。这有助于促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此外,国土空间规划有助于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通过构建多层次、多尺度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机体不仅可以提升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而且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

三、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低碳型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总体上应以“两山转化”理论与“区域发展空间均衡模型”为指导,以碳排放权和碳配额为锚定物,按照各地域主体功能的差异性,统筹配置土地发展权。城市化地区以减排为重点任务,郊野地区以增汇为重点任务。建立碳排放权、碳汇额度的交易机制,完善区域间针对碳排放权的跨区交易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各区域在实现低碳发展转型方面的机理一致性。国内学者强调,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城市”建设理论至关重要。基于碳排放的最低发生量原则,从空间形态角度出发,发展新城市主义、新田园城市等理论,研究如何促进城市形态布局优化、构建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体系。基于资源的最大复用度原则,从可持续性角度出发,发展生态城市主义、循环经济等理论,研究如何构建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与生态环境和谐的低影响发展模式。

国土空间规划应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机体,从区域视角出发,进行多层次、多尺度的调控。宏观尺度上,基于主体功能定位的格局调控,中观尺度上,塑造多中心网络化的有机结构,形成多中心紧凑型的城乡空间结构。应将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作为国土空间结构调整的底线,优化城乡发展空间形态,在城镇密集地区形成多中心、多层次、多节点、组团式的聚落空间形态,在其他地区发挥县城、重点特色镇等节点作用,构建疏密有致的总体格局。国内研究还指出,基于各中心之间活跃的要素流动搭建网络化链接是形成低碳型国土空间格局的关键。一方面,应基于地域协作共同体,搭建建设空间的网络化链接,构建基于即时网络的大规模社会协同与共享结构;另一方面,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搭建基底空间的网络化链接,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多要素耦合性,形成网络化生物空间基底,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是国土空间规划中深刻影响城市结构、具有强烈交互影响的两大系统。规划需要协同推进绿色交通网络构建和集约化土地利用布局的形成。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是未来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控应利用精准供地、混合产业供地等政策,引导传统产业绿色化、数字化升级,发展新兴绿色产业,促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打造。在能源领域,国内研究强调,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结构优化、供给网络的智慧化改造是从源头上降低碳排放、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中,应将绿色能源生产系统、能源供应网络布局、调配管理系统一体化考量。

建筑的低碳化改造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控是各国普遍采取的低碳城市建设策略。国内学者指出,优化生态碳汇空间的组成、结构和布局模式,将固碳服务热点地区与结构性开敞空间布局相结合,提升生态系统的碳汇潜能,实现对局地微气候环境的有效控制与优化。此外,各国正在探索规划中的多情减碳模拟技术方法。国土空间规划应开展现状碳排、碳汇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机理研究,探索规划减碳策略与碳排、碳汇之间的耦合关系,开展规划方案减碳的多情境模拟与优化。

对碳排放权的管控有望成为碳总量约束目标下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实施管理的重要内容。实施“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其核心逻辑是两级土地发展权统一归口管理,可以将碳排放权的管理嵌入两级土地发展权体系中进行调控。开展碳排放监测评估,是构建国土空间规划全生命周期碳管控闭环的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将是探索形成服务于全域全要素碳账户管理的国土空间用途管控模式的关键。依托和拓展自然资源调查和监测体系,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同时开展现有负碳技术应用情况调查与未来发展预测。

(二)国外研究现状

尽早实现碳中和、控制升温逐渐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截至2021年,全球超过130个国家/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超过50个国家/地区达到碳达峰目标。其中,一些国家和城市的碳减排计划和路线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例如,巴黎建立了低碳战略的“多规”传导机制,法国的国家低碳战略纵向传导至大区级、省级气候专项规划,横向传导至大区总体规划和地方城市规划。巴黎于2021年启动新一轮巴黎大区总规、巴黎省地方城市规划修编,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核心目标。大区总规建立3D GIS平台用于能源、资源和碳排放的监测评估。地方城市规划开发优化碳排放测算工具,并着力探索规划实施管理及审批制度改革。伦敦则构建了“总体规划+实施导则+监测报告”的规划减碳政策策略体系。《大伦敦规划2021》围绕2050年建成零碳城市目标提出系列政策策略,并制定《全生命周期碳评估导则》、《绿化评估导则》等补充规划导则指导具体规划实施。同时,围绕“减缓、适应、循环经济”三个维度,构建了涉及建筑物、能源、循环经济、绿化环境等领域的目标、政策和指标体系,开展年度动态监测并以《年度监测报告》的形式反馈规划实施效果。

国外研究首先从温室气体清单入手,识别国土空间规划减排、增汇重点领域。基于空间视角将温室气体清单进行细分并与国土空间要素相关联,构建能源、空间格局、交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分析国土空间规划与碳排、碳汇的关系,研究构建“空间规划-碳”关联框架,分析规划与碳排、碳汇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影响机理,理清碳排放的规划影响因素。在能源领域,国外研究强调提前谋划面向未来能源体系的国土空间支撑方案。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使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源头,也是升温控制及碳中和的重点关注领域。面向碳中和目标下能源体系变革,国土空间规划需进行提前谋划,如用地布局、设施布局需适应可再生能源的特征和要求。交通领域方面,国外研究指出,交通领域碳排特点是占比大、增速快、达峰慢,以道路客货运输即小汽车和公路货运排放为主。交通减碳的核心是建立起一个绿色出行系统,包括提升交通与用地一体化水平、加快引导运输向低碳交通方式转移、研究提高交通运输技术和管理水平、倡导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交通工具推广应用等。在资源利用方面,国外研究强调通过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再利用,从物质流全过程减少垃圾碳排。如注重对存量建筑的利用,并对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逐步探索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和循环利用模式。生态环境方面,国外国土空间规划通过开展自然资源综合治理提高碳汇能力,促进农业减排,发挥城市蓝绿空间气候调节作用等,实现增汇和减排。

国外研究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将空间作为碳源活动的容器,在空间容器里将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融入“双碳”目标的空间施策各环节,包括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评估调整的全过程,以及空间方案、用途管制、项目建设、运营管理和更新调整等主要环节。例如,各国在编制碳定量约束下的空间规划时,普遍引入全生命周期管控的理念,聚焦于“规划/设计-建设/更新-管理/运营”全过程,依托新数据与人工智能,开发各类软件工具,开展碳排放的动态监测与核算、规划减碳模型构建与多情境模拟、规划策略减碳分析与方案修正、规划减排许可审批与项目全周期管理等研究与实践工作。

四、研究目的

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现代化国土空间格局的内在要求。本研究目的是以“双碳”目标下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分析国土空间优化与“双碳”目标实现的内在联系,提出总体思路和重点策略,并探讨实现路径与保障措施,旨在为推进国土空间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