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1-02 浏览次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正逐渐在全国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类课程之中,旨在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小学体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一环,也迎来了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小学体育不仅承载着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健康的重任,更在塑造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积极探索小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本课题致力于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揭示两者协同育人的深层逻辑和理论依据。通过系统研究,旨在为构建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理论体系提供坚实的支撑,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框架。

2. 实践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为小学体育教师提供一套科学、实用、高效的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论体系。这不仅有助于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体育素养,还可为其他学科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推动课程思政理念在更广泛的领域内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热度持续升温,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课程思政的内涵界定、特点分析、意义阐述,以及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的策略探索、方法创新、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然而,针对小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专题研究仍相对匮乏,缺乏系统深入的剖析和全面细致的探讨。部分现有研究虽然触及了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但往往浅尝辄止,缺乏深入的理论挖掘和实践验证,难以满足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但侧重点和表现形式与我国存在差异。一些国家通过体育赛事、体育俱乐部等载体,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公平竞争意识和爱国情怀。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但由于国情、文化、教育体制等方面的不同,国外的研究成果在直接应用于我国小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时,需要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创新性转化,以适应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 揭示内在联系和理论依据:深入剖析小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内在联系,明确其理论依据和支撑点。

2. 构建路径和方法体系:基于现状分析,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构建一套科学、可行的小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和方法体系。

3. 验证有效性和可行性: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所构建的协同育人路径和方法体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推广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二)研究内容

1. 理论基础研究:全面梳理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意义,以及小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和理论依据,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 现状分析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当前小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实际情况,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3. 路径构建研究:基于现状分析,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构建小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和方法体系。具体包括:如何在体育课程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如何设计具有思政教育功能的体育活动,如何建立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如何评估协同育人的效果等。

4. 实证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学作为实验点,实施构建的协同育人路径和方法体系。通过前后测对比、学生反馈、教师评价、课堂观察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估协同育人路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后续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1. 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小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和发展趋势,为本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方法借鉴。

2. 问卷调查法:设计科学合理的问卷,对小学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大规模调研,收集他们对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认识和需求,为后续路径的构建提供实证依据。

3. 访谈法:选择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在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中的具体做法、经验教训和意见建议,为路径的优化和调整提供第一手资料。

4. 行动研究法:在实验点小学实施构建的协同育人路径和方法体系,通过实践中的观察、记录、反思和调整,不断完善和优化路径和方法,确保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5. 案例研究法:选取典型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协同育人路径在实际应用中的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为推广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五、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以下五个阶段进行:

1. 准备阶段(第1-2个月):成立课题组,明确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2. 调研阶段(第3-5个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小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现状进行调研,收集数据和信息,形成调研报告。

3. 路径构建阶段(第6-8个月):基于调研结果,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构建小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和方法体系。

4. 实证研究阶段(第9-13个月):在实验点小学实施构建的协同育人路径和方法体系,进行前后测对比,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评估协同育人路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5. 总结推广阶段(第14-15个月):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召开成果交流会,推广研究成果,为其他小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六、预期成果

1. 研究报告:本研究将形成一份全面而详尽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将系统阐述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报告内容将涵盖研究的背景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述、研究目标与内容的明确阐述、研究方法的科学选择、实证研究的过程与结果、以及最终的研究结论与建议。这份报告将作为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核心体现,为后续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2. 路径和方法体系: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将构建一套科学、实用且易于操作的小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和方法体系。该体系将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与策略、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等方面的具体策略。这些策略将紧密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旨在实现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教学案例集:在实证研究过程中,本课题将收集并整理实验点小学在实施协同育人路径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将涵盖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的多种情况,充分展示协同育人路径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通过整理形成案例集,为其他小学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4. 论文发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整理成论文形式,投稿至相关学术期刊或会议进行发表。通过学术交流和分享,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为课程思政理念在小学体育课程中的深入实施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七、研究保障

1. 组织保障:为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本课题将成立由体育教育专家、思政教育专家、一线小学体育教师等组成的课题组。课题组将明确分工,协同合作,共同推进研究工作的开展。同时,课题组将定期召开会议,交流研究进展,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确保研究工作的有序进行。

2. 经费保障:本课题将积极争取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经费支持,用于调研问卷的印刷、实验点小学的选择与联系、教学资源的购置与更新、以及研究人员的差旅费用等。充足的经费保障将为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

3. 时间保障:为确保研究工作的按时完成,本课题将合理安排研究进度,明确各阶段的任务和时间节点。同时,课题组将为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研究时间和空间支持,确保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去。此外,课题组还将建立定期检查和评估机制,对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 技术支持:本课题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问卷调查平台、数据分析软件等,提高研究效率和准确性。通过技术手段的应用,课题组将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收集和分析数据,为研究的深入进行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八、结论

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是一项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课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揭示小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内在联系和理论依据,构建一套科学、实用的小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和方法体系,为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同时,我们也期待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其他学科的课程思政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