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小学英语教学中构建和谐英语师生关系的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3-06-26 浏览次数:

一、课题背景与意义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进而促进英语学习效果的提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教学方法不当等多种原因,英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往往不够和谐,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构建和谐英语师生关系,为小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等。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态度、家庭背景、文化背景等都可能对师生关系产生影响。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对象不够广泛、研究深度不够等。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英语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内容更为丰富和深入。他们不仅关注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和教学效果,还注重研究师生关系的本质和特征,以及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来优化师生关系。例如,国外学者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他们还注重研究教师的情感支持和心理关怀对师生关系的影响,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和心理关怀,以建立更加紧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研究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构建和谐英语师生关系,具体目标包括:

1. 分析小学英语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2. 探讨和谐师生关系对英语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效的影响;

3. 提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和方法;

4. 通过实证研究验证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

(二)研究内容

1. 小学英语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分析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态度、家庭背景、文化背景等因素,探讨这些因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

2. 和谐师生关系对英语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效的影响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收集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学习动力等数据,分析和谐师生关系对英语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效的影响。

3.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和方法研究: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提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和方法,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和心理关怀等。

4. 实证研究:选择一定数量的小学英语教师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和方法,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验证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具体方法包括:

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小学英语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借鉴。

2.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小学英语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收集他们对师生关系的看法和意见,以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和方法的需求和建议。

3. 访谈法:选择一定数量的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经验和感受,以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具体做法和效果。

4. 课堂观察法:通过观察小学英语课堂,了解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情况,以及教师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的做法和效果。

(二)研究步骤

1. 文献调研与需求分析(第1-2个月):通过查阅文献和调研师生需求,明确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目标,确定研究内容和方法。

2. 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第3-4个月):设计问卷,对小学英语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收集他们对师生关系的看法和意见,以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和方法的需求和建议。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了解师生关系的现状和问题。

3. 访谈与课堂观察(第5-6个月):选择一定数量的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经验和感受,以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具体做法和效果。同时,通过观察小学英语课堂,了解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情况,以及教师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的做法和效果。

4. 策略与方法研究(第7-8个月):基于文献调研、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的结果,提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和方法,并进行初步的实践尝试和效果评估。

5. 实证研究与效果验证(第9-10个月):选择一定数量的小学英语教师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和方法,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验证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研究报告和论文。

6. 总结与展望(第11-13个月):总结课题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分析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难点和挑战,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同时,展望小学英语教学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研究趋势。

五、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一)预期成果

1. 形成一份关于小学英语教学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报告;

2. 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为小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3. 提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和方法,为小学英语教师提供实践参考和借鉴;

4. 通过实证研究验证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为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二)创新点

1.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本课题不仅关注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态度等直接影响因素,还考虑家庭背景、文化背景等间接影响因素,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

2. 提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多元化策略和方法:本课题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提出多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和方法,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和心理关怀等,为小学英语教师提供多元化的实践参考和借鉴。

3. 通过实证研究验证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本课题选择一定数量的小学英语教师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和方法,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验证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这种实证研究的方法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估策略和方法的效果,为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六、研究计划与时间表

本课题的研究计划如下:

1. 1-2个月:进行文献调研和需求分析,明确研究目标和内容,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法。

2. 3-4个月:设计问卷并进行调查实施,收集师生对师生关系的看法和意见,以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和方法的需求和建议。

3. 5-6个月:进行访谈和课堂观察,了解师生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经验和感受,以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具体做法和效果。

4. 7-8个月:基于文献调研、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的结果,提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和方法,并进行初步的实践尝试和效果评估。

5. 9-10个月:选择一定数量的小学英语教师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和方法,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验证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

6. 11-13个月:总结课题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形成研究报告和论文,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七、经费预算与资源需求

(一)经费预算

本课题的经费预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献调研与资料购买费用:用于购买相关书籍、期刊、数据库等资源,以支持课题的研究和写作。

2. 问卷调查与访谈费用:用于设计问卷、打印问卷、邮寄问卷、进行访谈等费用。

3. 课堂观察费用:用于观察小学英语课堂所需的交通、住宿、餐饮等费用。

4. 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费用:用于数据分析软件、报告撰写材料、打印费用等。

5. 其他费用:包括会议费、差旅费、出版费等。

(二)资源需求

本课题的资源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献资源:需要购买或借阅相关书籍、期刊、数据库等资源,以支持课题的研究和写作。

2. 调查与访谈工具:需要设计问卷、访谈提纲等调查工具,以收集师生的意见和建议。

3. 课堂观察工具:需要准备录音笔、摄像机等设备,以记录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情况。

4. 数据分析软件:需要购买或租赁数据分析软件,以支持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工作。

5. 写作与出版资源:需要准备电脑、打印机等设备,以及相关的写作材料和出版费用。

、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一)推广策略

1. 学术会议与交流:通过参加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吸引更多学者和实践者的关注,促进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

2. 专业培训与工作坊:组织针对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培训和工作坊,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和方法进行系统化讲解和示范,帮助教师掌握和应用这些策略和方法。

3. 教育期刊与出版物:将研究成果整理成论文或专著,投稿至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教育期刊或出版社,以扩大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4. 网络平台与社交媒体:利用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如教育论坛、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发布研究成果和案例,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进行互动,推动研究成果的普及和应用。

(二)应用前景

1. 提升教学质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效,从而提升小学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

2.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学习和应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和方法,小学英语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成为更加优秀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