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跨媒介视域下高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3-02-02 浏览次数: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信息爆炸的21世纪,媒介形态日益丰富,从传统的纸质媒体到数字媒体、社交媒体乃至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技术,媒介的多样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教育领域。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作为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同样面临着跨媒介环境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跨媒介视域下,有效利用多种媒介资源,创新诗歌阅读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兴趣,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背景

1. 媒介环境的变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的兴起,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获取更加便捷、交互性更强,为教育内容的呈现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无限可能。

2. 课程标准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鼓励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灵活运用多种媒介和渠道,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探究问题”。这些要求指向了跨媒介阅读与信息筛选、整合能力的培养。

3. 诗歌教学的特殊性:诗歌作为文学的高级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语言艺术。传统诗歌教学往往侧重于文字解析和意境感悟,而在跨媒介环境下,如何结合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多维度地展现诗歌魅力,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发展跨媒介教育理论,特别是在语文诗歌教学领域的应用,为跨学科整合、媒介素养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2. 实践意义:通过实证研究,探索跨媒介视域下高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3. 文化价值:借助跨媒介手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理解,促进文化自信的建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国内对跨媒介阅读的研究逐渐兴起,但聚焦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跨媒介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现有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 媒介素养教育:国内学者(如李某某,2021;王某某,2022)普遍强调媒介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在信息爆炸时代,学生需具备识别、筛选、评价及创造性利用媒介信息的能力。例如,张某某(2020)提出将媒介素养与诗歌教学结合,通过分析诗歌在不同媒介(如影视、短视频、数字图文)中的呈现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多维内涵。

2. 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针对诗歌教学的抽象性特点,研究者致力于开发数字化资源以辅助教学。例如,某教育团队开发的“古诗词互动鉴赏平台”整合了诗歌朗诵音频、动画解析、虚拟场景还原等资源,通过多模态交互提升学生的沉浸感(刘某某,2023)。此外,部分学校尝试利用微信公众号、B站等平台建立“在线诗歌库”,提供诗歌背景解读、名家赏析视频等拓展内容。

3. 教学模式创新:已有研究探索了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模式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例如,赵某某(2022)通过“课前视频预习+课堂小组讨论+课后数字创作”的混合式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感知力。然而,现有研究多停留在理论探讨或小范围实践,缺乏系统性教学框架和长期效果验证。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跨媒介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早,尤其在媒介融合理论与技术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尽管专门针对语文诗歌的跨媒介教学研究较少,但其核心理念与实践路径对我国具有重要启示:

1. 跨学科整合:欧美国家强调通过项目式学习(PBL)将文学与艺术、技术、社会研究等学科结合。例如,美国“数字人文教育项目”鼓励学生利用数字工具对经典诗歌进行可视化改编,通过创作数字故事、互动地图等作品深化理解(Smith et al., 2021)。

2. 批判性思维培养:国外研究注重在跨媒介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分析能力。如英国学者提出的“媒介解码框架”(Media Decoding Framework),要求学生对比同一诗歌在纸质文本、有声书、影视改编中的不同表达,反思媒介形式对意义建构的影响(Brown, 2020)。

3. 技术创新应用:前沿技术(如AR/VR、AI生成工具)被广泛用于创造沉浸式学习场景。例如,澳大利亚某中学利用VR技术还原《荷马史诗》中的场景,学生通过虚拟体验直观感受诗歌意境(Taylor, 2023);日本学者开发的AI诗歌创作助手则帮助学生分析语言规律并生成个性化作品(Sato, 2022)。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 探索跨媒介视域下高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的新模式: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诗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构建跨媒介诗歌教学资源库:整合优质诗歌文本、音频、视频、互动软件等资源,为师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

3. 评估跨媒介教学对学生诗歌鉴赏与创作能力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分析跨媒介教学对学生诗歌理解深度、审美鉴赏力及创作技能的提升作用。

(二)研究内容

1. 跨媒介教学资源整合与开发:研究如何根据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内容,选取或创作适合的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开发互动性强、易于理解的教学资源。

2. 教学模式与策略设计:探索翻转课堂、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模式在跨媒介诗歌阅读中的应用,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活动流程。

3. 教学实施与效果评估:选取实验班级,实施跨媒介诗歌阅读教学计划,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作品分析等方法,收集数据,评估教学效果。

4. 案例研究与经验总结:选取典型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跨媒介诗歌阅读教学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

1. 文献分析法: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跨媒介教育、诗歌教学的相关文献,明确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

2.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高中生、语文教师进行跨媒介阅读习惯、教学需求等方面的调查,收集第一手数据。

3. 行动研究法:在实际教学中实施跨媒介诗歌阅读教学计划,通过观察、记录、反思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4. 案例研究法:选取典型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提炼教学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5. 统计分析法:利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量化分析,评估教学效果。

五、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一)预期成果

1. 形成一套跨媒介视域下高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方案:包括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指南。

2. 建立跨媒介诗歌教学资源库:整合优质多媒体资源,便于师生共享和自主学习。

3. 发表系列研究论文:总结研究成果,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4. 提升学生诗歌鉴赏与创作能力:通过实证研究,验证跨媒介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创新点

1. 跨学科整合视角:不仅局限于语文教学本身,而是将信息技术、艺术鉴赏等多学科内容融入诗歌教学,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

2. 技术驱动的个性化学习: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推送和学习路径的智能规划,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强调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在跨媒介学习中,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批判性分析媒介信息,激发创新思维和创作灵感。

六、研究计划与时间表

1. 准备阶段(第1-4个月):进行文献综述,明确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设计问卷和调查工具。

2. 实施阶段(第5-9个月):开展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开发跨媒介教学资源;设计并实施教学实验;收集教学案例和学生作品。

3. 分析阶段(第10-16个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初稿;分析教学案例,总结经验教训。

4. 总结阶段(第17-20个月):完成论文终稿,准备发表;整理教学资源库,申请项目结题;撰写研究报告,进行成果展示。

七、可能遇到的困难与对策

(一)困难

1. 技术壁垒:部分教师对新媒介技术不熟悉,可能影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2. 资源整合难度:跨媒介资源的筛选、整合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且需确保版权合规。

3. 教学效果评估:跨媒介教学效果的量化评估指标难以确定,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

(二)对策

1. 技术培训与支持:组织教师参加跨媒介教学技术培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建立技术支持团队,随时解决技术问题。

2.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与各大教育资源平台合作,获取合法授权的资源;鼓励师生共创内容,丰富资源库。

3. 多元化评估体系:结合量化数据(如测试成绩、在线互动频率)和质性反馈(如作品分析、访谈记录),构建全面、客观的评估体系。

八、结论

跨媒介视域下的高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研究,是适应时代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本研究的实施,预期能够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资源体系,不仅促进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也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面对挑战,我们将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确保研究顺利进行,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