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背景及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非遗面临着消失的风险。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使命。公共艺术课程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普及艺术知识、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将非遗保护与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相结合,不仅能够为非遗保护提供新的路径,还能丰富学校艺术教育的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跨学科视角下的非遗保护与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设计,旨在打破学科壁垒,整合教育资源,实现非遗保护与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跨学科的研究与实践,可以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创新非遗传承方式,同时提升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推动非遗保护事业的发展、促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2. 跨学科视角:指从多个学科领域出发,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与实践的视角。
3. 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学校为全体学生开设的,旨在普及艺术知识、培养审美情趣、提升艺术素养的公共课程。
4. 课程设计:指根据教育目标、学生需求和教学资源等因素,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意识的增强,国内学者对非遗保护与学校艺术教育的结合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旨在通过教育体系的力量,有效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关注非遗在校园内的传播方式,还深入探讨了其在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增强文化认同感方面的作用。
一些研究聚焦于非遗在校园内的具体传承方式,如开设专门的非遗课程,让学生直接接触和学习非遗技艺;举办非遗展览,通过视觉艺术的形式展现非遗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此外,还有学者提出将非遗元素融入学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如音乐、美术、舞蹈等,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艺术技能的同时,了解和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然而,尽管国内在非遗保护与学校艺术教育结合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现有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数研究局限于单一学科领域,如仅从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角度探讨非遗的传承问题,缺乏跨学科视角的深入探讨。非遗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涵盖了音乐、舞蹈、戏剧、手工艺等多个领域,因此,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于全面理解和传承非遗文化至关重要。此外,现有研究在非遗保护与学校艺术教育结合的具体实施策略、效果评估等方面也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国外在非遗保护与学校艺术教育结合方面同样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一些国家,非遗已经被正式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国家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传承非遗文化。例如,在历史课上讲述非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在音乐课上教授非遗音乐,在美术课上引导学生创作与非遗相关的艺术作品。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全面理解,还能促进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能力。
此外,国外学者还非常注重研究非遗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他们利用数字技术、虚拟现实等手段创新非遗传承方式,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这些现代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非遗传承的效率和趣味性,还有助于扩大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文化。
国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非遗保护与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将非遗文化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传承非遗文化。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新非遗传承方式,提高非遗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从跨学科视角出发,探讨非遗保护与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的结合路径,具体目标如下:
1. 分析当前非遗保护与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的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探索跨学科视角下非遗保护与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
3. 设计并实施一套融合非遗元素的学校公共艺术课程,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4. 提出改进非遗保护与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的建议,为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决策参考。
五、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现状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非遗保护与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的相关信息,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理论基础研究:梳理非遗保护、学校艺术教育、跨学科教学等相关理论,构建跨学科视角下非遗保护与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的理论框架。
3. 实践模式探索: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探索跨学科视角下非遗保护与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的实践模式,包括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评价方式创新等。
4. 课程设计与实施:设计一套融合非遗元素的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施和验证。
5. 效果评估与建议: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收集学生和教师对融合非遗元素的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反馈意见,评估课程实施效果,提出改进建议。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非遗保护、学校艺术教育、跨学科教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非遗传承人、学校艺术教育教师、学生等群体进行调查,收集他们对非遗保护与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的看法和建议。
3. 访谈法:选择部分非遗传承人、学校艺术教育教师、学生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在非遗保护与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设计中的实践经验和问题。
4. 观察法:走进学校课堂,观察非遗保护与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的实施情况,记录课堂现象,分析教学效果。
5. 行动研究法:在实际教学中设计并实施融合非遗元素的学校公共艺术课程,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优化课程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准备阶段:进行文献查阅和资料收集,明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制定研究计划,组建研究团队。
2. 现状调查与分析阶段: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对非遗传承人、学校艺术教育教师、学生进行调查和访谈,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当前非遗保护与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 理论基础与实践模式探索阶段:梳理相关理论,构建跨学科视角下非遗保护与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的理论框架;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探索实践模式。
4. 课程设计与实施阶段:设计一套融合非遗元素的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施,收集数据和反馈意见。
5. 效果评估与建议阶段: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评估课程实施效果;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改进非遗保护与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的建议。
6. 总结与反思阶段: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八、预期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期取得以下成果:
1. 形成一份关于非遗保护与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现状的调查报告,揭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构建跨学科视角下非遗保护与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
3. 设计并实施一套融合非遗元素的学校公共艺术课程,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4. 提出改进非遗保护与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的建议,为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决策参考;
5. 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推动非遗保护与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设计领域的研究发展。
九、研究保障
为确保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将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1. 组建专业团队:组建由非遗保护专家、学校艺术教育教师、跨学科教学专家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共同开展研究工作。
2. 加强培训与学习:组织研究团队成员参加非遗保护、学校艺术教育、跨学科教学等领域的培训和学习活动,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
3. 保障经费支持:申请学校或相关部门的科研经费支持,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4. 加强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内外非遗保护机构、学校、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
5. 严格管理与监督:建立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确保研究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同时,定期召开研究进展汇报会,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研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