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双减” 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3-12-12 浏览次数:

一、引言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双减”政策(即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学科,在“双减”背景下,其作业设计与评价方式亟需创新与优化,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本课题旨在探索“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评价体系,旨在通过实践性作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减轻学生负担。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迫使他们重新审视并革新传统的作业模式。这一政策的核心在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其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探索出更加科学、高效且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作业形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因其独特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理念,成为了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研究的理想试验田。该课程不仅内容贴近生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公民素养。然而,当前该课程在作业设计上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作业仍然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记忆与复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评价方式也较为单一,往往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全面评价,这无疑限制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2. 研究意义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性作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提升教学质量:通过优化作业设计,教师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3)落实“双减”政策: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探索符合“双减”要求的作业模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推动课程改革: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评价研究,可为初中道德与法治乃至其他学科的课程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评价进行了初步探索。一些研究聚焦于作业形式的创新,如情境模拟、角色扮演、项目式学习等,旨在通过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研究开始关注作业评价体系的改革,倡导多元化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然而,这些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且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有待验证。

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许多国家的教育体系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式学习、社区服务、实地考察等形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在评价方面,国外普遍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同伴评价,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培养自我评价能力。这些经验为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评价提供了有益借鉴。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构建一套符合“双减”要求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体系,具体包括:

1)设计具有实践性、趣味性、开放性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和综合素养;

3)探索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在提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方面的作用机制;

4)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模式,为同类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2. 研究内容

1)实践性作业形式设计: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设计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社会调查、案例分析、项目式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性作业,注重作业的实践性、趣味性和开放性。

2)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建立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在内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和综合素养。

3)实践性作业实施与效果评估:选取实验学校或班级,实施设计的实践性作业,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测试等方法,收集数据,评估实践性作业的实施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学习成效、综合素养提升等方面。

4)模式总结与推广:基于研究结果,总结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的有效模式,形成研究报告、案例集、教学指南等成果,为同类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推广。

五、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借鉴。

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实验学校或班级的学生、教师进行调查,收集关于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的意见和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3)访谈法:选择部分学生、教师进行深度访谈,深入了解他们对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看法和体验,为研究结果提供丰富素材。

4)观察法: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在实践性作业中的表现,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和综合素养提供依据。

5)行动研究法:在实验学校或班级实施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方案,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探索符合“双减”要求的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模式。

2. 技术路线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文献梳理与理论框架构建: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相关理论,构建本课题的研究框架。

2)实践性作业形式设计: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性作业形式。

3)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明确各评价主体的职责和评价内容、标准。

4)实施方案制定与培训:制定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的实施方案,对实验学校或班级的教师进行培训,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

5)实施与效果评估:在实验学校或班级实施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方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评估实施效果。

6)结果分析与模式总结: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的有效模式,形成研究报告、案例集等成果。

7)成果推广与应用: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为同类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六、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1. 预期成果

1)形成一套符合“双减”要求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体系;

2)出版研究报告、案例集、教学指南等研究成果;

3)在实验学校或班级实施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方案,取得显著成效;

4)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2. 创新点

1)作业形式的创新: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设计了多样化的实践性作业形式,注重作业的实践性、趣味性和开放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评价体系的创新:建立了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在内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和综合素养。

3)实施策略的创新:在实施方案中,注重与实验学校或班级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探索出了符合“双减”要求的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模式。

七、研究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课题的研究计划为期年,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1)第1个月:进行文献梳理与理论框架构建,明确研究方向和目标;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2)第2个月:设计实践性作业形式,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对实验学校或班级的教师进行培训。

3)第3个月:在实验学校或班级实施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方案,收集数据;进行中期检查与评估。

4)第4-6个月: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5)第7个月:继续收集数据,完善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体系;对实验学校或班级进行第二轮实施。

6)第8个月:对第二轮实施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的有效模式;撰写研究报告、案例集等成果。

7)第9-11个月:整理研究成果,准备成果展示与推广;参加相关学术会议或研讨会,分享研究成果。

8)第12个月:进行课题结题答辩,提交结题报告;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反思,提出后续研究方向和建议。

八、结语

“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研究,是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本课题旨在通过探索符合“双减”要求的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体系,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我们期待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创新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我们也期待与国内外学者、教育工作者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基础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