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传统的“教为中心”教学模式在县域高中思政课教学中仍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模式过于注重教师的讲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导致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难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县域高中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思政课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关键作用。因此,探索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生本化重构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方面,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学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为县域高中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在实践方面,通过生本化重构,能够提高县域高中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县域高中思政课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探索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生本化重构路径和策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县域高中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1. 县域高中思政课“教为中心”现状及问题分析:对县域高中思政课教学中“教为中心”的表现形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
2. “学为中心”生本化重构的理论基础和内涵:研究“学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明确生本化重构的内涵和目标。
3. 生本化重构的路径和策略:探索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生本化重构的具体路径和策略。
4. 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构建:构建适合县域高中思政课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进行实践验证和优化。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学为中心”教育理念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县域高中思政课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教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期望,为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在县域高中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运用行动研究法,对生本化重构的路径和策略进行实践探索和验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实践。
选取县域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1. 组建研究团队,明确分工。
2. 查阅文献,收集资料,了解相关研究现状。
3. 制定研究方案和调查工具。
1. 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县域高中思政课教学现状进行调查。
2. 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分析“教为中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开展“学为中心”生本化重构的理论研究,明确重构的内涵和目标。
2. 探索生本化重构的路径和策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3. 在县域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进行实践应用,收集教学反馈信息,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和策略。
1. 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2. 组织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和评估。
3. 在县域内进行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形成《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县域高中思政课的生本化重构研究报告》,全面总结研究过程和成果。
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关于县域高中思政课生本化重构的论文,阐述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构建适合县域高中思政课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形成教学案例集,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六、研究的创新点
(一)研究视角创新
本课题在研究视角上实现了三个层面的突破性创新,为县域高中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引。首先,在认识论层面,本研究突破了传统思政课教学研究的"教师本位"思维定式,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本化重构"的研究视角。这一视角将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重新定位为主动的学习建构者,从根本上改变了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取向。研究深入探讨了县域高中这一特定场域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实现路径,填补了现有研究的地域性空白。
其次,在方法论层面,本研究构建了"双中心转换"的理论模型。该模型系统阐释了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转换机制,包括教学目标的转换(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教学过程的转换(从单向灌输到多维互动)、教学评价的转换(从结果评价到过程评价)三个维度。这一理论创新为理解县域高中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最后,在实践论层面,本研究提出了"县域特色适配"的创新观点。针对县域高中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等特点,研究探索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生本化教学的有效路径。这一视角创新打破了优质教育资源依赖的思维局限,为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二)实践模式创新
本课题在实践模式上进行了系统性的创新探索,构建了具有县域特色的"三维一体"生本化教学模式。该模式在保持思政课政治性和思想性的前提下,实现了教学组织形式和育人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在教学设计方面,创新性地开发了"县域情境-核心问题-学生活动"三位一体的教学设计模板。该模板将县域发展实际、学生生活经验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真实学习情境。例如,结合县域脱贫攻坚成果设计"乡村振兴"主题探究活动,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开发"革命精神"体验课程等。这种设计既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教学实施方面,构建了"课前自主探究-课中深度对话-课后实践延伸"的螺旋式教学流程。课前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开展基于县域实际的调查研究;课中采用议题式、辩论式等互动方式促进思维碰撞;课后设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延伸活动。这种流程设计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的有机结合。
在支持系统方面,创新性地建立了"县域资源包+数字学习平台"的双轨支持体系。针对县域高中资源限制,开发了包含地方案例、乡土素材等在内的本土化教学资源包;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线上学习社区,突破时空限制。这一支持系统为生本化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三)研究方法综合创新
本课题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了三重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县域教育研究范式。
首先,在方法整合上,开创性地构建了"四维联动"的研究方法体系。通过文献研究把握改革方向,调查研究诊断现实问题,行动研究探索解决方案,案例研究提炼典型经验。这四种方法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形成了"理论-问题-实践-经验"的完整研究闭环,确保了研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其次,在方法应用上,创新性地实施了"校际协作行动研究"模式。针对县域高中教研力量相对薄弱的特点,组织多所县域高中建立研究共同体,通过"主题共研-课例共享-经验共鉴"的方式开展协作研究。这种方法创新既保证了研究的广泛性,又提高了研究的实践价值。
最后,在方法技术上,开发了"数字化研究工具包"。包括基于县域高中特点设计的电子问卷系统、课堂教学行为智能分析系统、学生学习过程追踪系统等。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研究效率,更实现了研究数据的精准采集和分析,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四)综合创新价值
本研究的创新性不仅体现在具体的研究成果上,更体现在研究范式的整体转型上。通过将生本理念与县域实际有机结合,本研究实现了从"城市导向"到"县域特色"的研究范式转换。这种转换的核心在于立足县域教育实际,探索符合县域特点的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从理论发展看,本研究丰富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填补了县域高中思政课教学研究的空白;从实践改革看,本研究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模式,对推动县域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价值;从政策实施看,本研究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公平提供了县域方案。这些创新使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研究团队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思政课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组成,能够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
学校图书馆和网络资源丰富,能够为研究提供充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数据。
县域高中为研究提供了实践基地,能够在思政课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索和验证,确保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部分教师长期受“教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影响,观念转变困难。解决措施:通过组织培训、专家讲座、交流研讨等方式,帮助教师树立“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认识和参与积极性。
县域高中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可能影响生本化重构的实施。解决措施:整合学校内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适合生本化教学的校本课程和教学资源。
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可能不适应生本化教学的要求。解决措施: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评价,引导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生本化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