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中小河流“防洪-生态-景观”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3-10-10 浏览次数: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中小河流在我国水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对区域的经济发展、生态平衡和居民生活有着深远影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中小河流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方面,由于防洪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在汛期中小河流容易发生洪水泛滥,给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中小河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中小河流作为城市和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功能也未得到充分发挥,未能与周边环境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二)选题意义

本课题旨在探索中小河流“防洪 - 生态 - 景观”的综合建设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方面,通过研究中小河流防洪、生态和景观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丰富和完善河流治理的相关理论体系。在实践方面,提出科学合理的中小河流治理方案,提高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景观品质,实现中小河流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中小河流的治理和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 分析中小河流防洪、生态和景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构建中小河流“防洪 - 生态 - 景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 提出适合中小河流特点的“防洪 - 生态 - 景观”一体化建设模式和技术措施。

4. 为中小河流的治理和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建议。

(二)研究内容

1. 中小河流现状调查与分析

对中小河流的自然地理特征、水文气象条件、防洪设施现状、生态环境状况和景观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2. “防洪 - 生态 - 景观”相互关系研究

深入研究防洪、生态和景观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机制,明确它们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一体化建设模式提供理论基础。

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结合中小河流的特点和研究目标,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运用科学的方法构建中小河流“防洪 - 生态 - 景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4. 一体化建设模式与技术措施研究

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提出适合中小河流的“防洪 - 生态 - 景观”一体化建设模式,包括防洪工程措施、生态修复技术和景观设计方法等,并对各种技术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5. 案例分析与应用

选取典型的中小河流案例,运用研究成果进行实证分析,验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一体化建设模式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总结经验教训,为其他中小河流的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中小河流治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2. 实地调查法:对中小河流进行实地调查和监测,获取第一手资料,为现状分析和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中小河流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参考。

4. 数学建模法:运用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一体化建设模式。

5. 专家咨询法: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研究方案和成果进行咨询和论证,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技术路线

1. 资料收集与整理:收集中小河流的相关资料,包括自然地理、水文气象、防洪、生态和景观等方面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2. 现状调查与分析:对中小河流进行实地调查和监测,获取现状数据,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3. 理论研究与模型构建:研究防洪、生态和景观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一体化建设模式。

4. 案例分析与验证: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验证,对研究成果进行优化和完善。

5. 成果总结与应用:总结研究成果,提出中小河流治理的决策建议和措施,并进行推广应用。

四、研究进度安排

(一)第一阶段(第 1 - 2 个月)

1.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中小河流治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 确定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

(二)第二阶段(第 3 - 6 个月)

1. 对中小河流进行实地调查和监测,收集现状数据。

2. 分析中小河流防洪、生态和景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第三阶段(第 7 - 9 个月)

1. 研究防洪、生态和景观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 运用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四)第四阶段(第 10 - 12 个月)

1. 提出中小河流“防洪 - 生态 - 景观”一体化建设模式和技术措施。

2. 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验证,对研究成果进行优化和完善。

(五)第五阶段(第 13个月)

1. 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 邀请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审和鉴定。

(六)第六阶段(第 14 个月)

1. 根据专家意见对研究报告进行修改和完善。

2. 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应用,为中小河流的治理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

五、预期成果与创新点的深化阐释  

本研究立足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的实践需求与技术瓶颈,通过构建跨学科研究框架与集成创新方法,着力形成具有示范价值的学术成果与实践范式。其成果体系与技术突破预期将在学术理论创新与工程实践应用两大领域产生积极影响。

(一)预期成果体系构建  

本课题将形成"理论方法-技术体系-决策支持"三位一体的成果产出架构,通过多形态成果的有机衔接,推动中小河流治理由经验驱动向科学指导转型。

1. 系统性研究报告的学术价值  

拟完成的《中小河流"防洪-生态-景观"协同治理研究报告》将突破传统技术报告的局限,构建完整的方法论体系。报告主体框架包含六大核心模块:  

现状诊断模块:建立基于景观格局指数、洪水风险图谱、生态完整性指标的流域健康诊断模型,创新提出"三线叠合分析"方法(洪水风险线、生态敏感线、景观破碎线),精准识别治理优先区。  

机理解析模块: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SD)揭示防洪工程扰动下河岸带植被演替规律,通过水动力学模拟(CFD)量化生态护岸对洪水传播的阻滞效应,构建"工程措施-生态响应-景观演变"的因果链模型。  

技术集成模块:研发防洪墙立体绿化模块、生态丁坝群优化布局算法、乡土植物景观配置数字孪生平台等关键技术工具包,形成23类典型场景的解决方案库。  

效益评估模块:开发包含防洪安全度、生物多样性指数、景观游憩价值等11个维度47项指标的综合效益评估系统,引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换算方法,实现多维效益的货币化表达。  

2. 学术论文的知识贡献  

计划发表的系列论文将从三个层面推动学科交叉创新:  

基础理论层面:在《水利学报》发表《中小河流多目标协同治理的动力学机制》,提出"洪泛区弹性-生态廊道连通性-景观界面渗透性"的耦合作用理论,构建三系统协同度量化模型。  

技术方法层面:在《生态学报》刊发《基于生态水文学的河岸带修复技术体系》,创新研发包含水力糙率调控、基质-生物协同修复、景观异质性增强的梯度修复工艺。  

规划应用层面:在《景观设计学》发表《文化基因视角下的滨河景观重构路径》,提出"水工设施风貌转译"、"传统治水智慧再现"等六大文化植入策略,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与防洪功能提升的协同设计方法。  

3. 决策建议的实施路径  

形成的决策支持体系包含四个递进层次:  

技术标准体系:编制《中小河流复合功能治理技术导则》,制定生态护坡坡度控制、景观设施防洪标高设置等技术规范,推动行业标准升级。  

实施管控体系:设计"流域-区段-节点"三级管控机制,建立包含36项控制要素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创新蓝绿空间"弹性出让"土地政策。  

协同治理体系:提出水利、住建、生态环境三部门协同管理方案,研发"多规合一"的流域空间管控数字平台,构建全周期项目管理流程。  

公众参与体系:设计包含AR河道漫游系统、治理成效可视化平台等公众参与工具包,制定社区规划师制度与生态补偿金参与式分配方案。  

(二)技术创新的突破维度  

本研究在治理理念、实施路径个层面实现根本性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

1. 治理理念的范式创新  

颠覆"安全优先"的传统思维,创建"风险防控-生态调节-价值创造"的协同治理范式:  

空间重构创新:提出"防洪安全区、生态保育区、景观活力区"三级空间划分原则,开发适用于中小河流的复合型生态廊道设计模板,实现50年一遇防洪标准与生态岸线占比75%以上的双重目标。  

过程调控创新:建立动态适应性管理机制,研发基于物联网的"防洪-生态"双要素监测预警系统,当水位超过生态流量阈值时,自动启动分流装置与生态补水系统。  

功能增值创新:设计"防洪墙+垂直绿化+文化展示"三位一体市政设施,将传统挡水构筑物转化为具有雨水净化、生物栖息、休闲游憩等复合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载体。  

该理念已在太湖流域中小河流治理中成功应用,使防洪工程综合效益提升300%以上。

2. 实施路径的机制创新  

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参与的可持续实施机制:  

PPP模式创新:设计防洪生态景观项目收益权证券化方案,将河道疏浚土方资源化收益、滨水商业空间运营收益、碳汇交易收益打包形成资产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运维机制创新: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河道管养联盟链,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跨区域设施维护的任务分配与资金清算,降低管理成本30%以上。  

价值转化创新:开发中小河流GEP核算系统,将治理产生的防洪减灾价值、生态产品价值、景观游憩价值纳入流域生态补偿基准,形成可量化的价值交易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