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基于BIM技术的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模式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3-06-11 浏览次数: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建设项目的规模日益扩大,结构复杂度不断提高,对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的协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管理模式在信息传递、沟通效率、数据共享等方面存在诸多弊端,导致项目进度延迟、成本超支、质量问题频发等现象时有发生。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作为一种数字化的建筑设计和管理方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BIM 技术以三维模型为载体,集成了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种信息,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协同工作。通过 BIM 技术,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信息交流和协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和变更,降低项目风险。

(二)选题意义

本课题旨在研究基于 BIM 技术的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理论方面,本研究将丰富和完善建设项目管理的理论体系,为 BIM 技术在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对 BIM 技术的应用原理、方法和流程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模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在实践方面,本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提高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和质量。通过建立基于 BIM 技术的协同管理平台,实现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和变更,降低项目成本。同时,本研究还将为建设监理和施工设计人员提供实用的操作指南和方法,促进 BIM 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建立基于 BIM 技术的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模式,提高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和质量。具体目标如下:

1. 分析传统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研究 BIM 技术在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中的应用原理、方法和流程。

3. 建立基于 BIM 技术的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4. 提出基于 BIM 技术的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模式的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

(二)研究内容

为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课题将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 传统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模式分析

2. BIM 技术在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3. 基于 BIM 技术的建设监理施工设计协同管理平台构建

4. 基于 BIM 技术的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模式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

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 BIM 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建设项目案例,分析传统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 BIM 技术在这些项目中的应用效果和经验教训,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参考。

3.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 BIM 技术的认知程度、应用需求和意见建议,为课题研究提供数据支持。4. 实验研究法:建立基于 BIM 技术的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平台的实验环境,对平台的功能和性能进行测试和验证,优化平台的设计和开发,确保平台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二)技术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如下:

1. 前期准备阶段: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 BIM 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2. 现状分析阶段:通过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分析传统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 BIM 技术在建设项目中的应用需求。

3. 方案设计阶段:根据现状分析结果,研究 BIM 技术在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和流程,设计基于 BIM 技术的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平台的总体架构和功能模块。

4. 平台开发阶段:根据方案设计结果,开发基于 BIM 技术的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平台,并进行测试验证。

5. 模式实施阶段:制定基于 BIM 技术的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模式的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在实际项目中进行应用和推广。

6. 总结评估阶段:对基于 BIM 技术的建设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四、研究进度安排

(一)第一阶段(第 1 - 2 个月)

1. 查阅相关文献收集资料,了解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 BIM 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2. 确定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制定研究计划和技术路线。

(二)第二阶段( 3 - 4 个月)

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建设项目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找出传统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设计问卷,对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的相关人员调查,了解他们对 BIM 技术的认知程度、应用需求和意见建议。

(三)第三阶段(第 5 - 6 个月)

1. 根据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结果,研究 BIM 技术在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中的应用原理、方法和流程。

2. 设计基于 BIM 技术的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平台的总体架构和功能模块。

(四)第四阶段(第 7 - 8 个月)

1. 根据方案设计结果开发基于 BIM 技术的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平台。

2. 建立实验环境,对平台的功能和性能进行测试和验证,优化平台的设计和开发。

(五)第五阶段(第 9 - 10 个月

1. 制定基于 BIM 技术的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模式的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

2. 在实际项目中进行应用和推广,收集反馈信息,对模式进行优化和完善。

(六)第六阶段(第11 - 12 个月)

1. 对基于 BIM 技术的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2.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资料,准备结题验收。

五、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一)预期成果

1. 完成《基于 BIM 技术的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模式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 开发基于 BIM 的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平台,并在实际项目中进行应用和推广。

3.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和经验。

(二)创新点

1. 理论创新:本课题将 BIM技术引入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领域,建立基于 BIM 技术的协同管理模式,丰富和完善了建设项目管理的理论体系。

2. 方法创新:本课题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法和实验研究法等,对基于 BIM 技术的建设监理与施工设计协同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3. 应用创新:本课题开发的基于 BIM 技术的建设监理与设计协同管理平台,实现了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错误和变更,降低了项目成本,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六、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可行性: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基座  

本课题的理论支撑体系构建于“建设项目管理理论—BIM基础理论—协同科学理论”的三维交叉矩阵之上,形成了稳固的理论基座。  

在建设项目管理领域,课题深度融合现代项目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理论”与“协同管理理论”,将传统“设计施工”分离的线性流程,升级为基于BIM的“信息流程决策”三维协同框架。国内外学者对BIM协同应用的研究已形成丰富成果:从Eastman提出的“BIM信息交换标准(IFC)”到Sacks的“4D施工模拟理论”,从国内学者对“BIM协同工作流”的建模研究到国际期刊中关于“多参与方协同效率”的量化分析,均为课题提供了成熟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参考。  

BIM基础理论层面,课题依托“建筑信息集成理论”与“数字孪生理论”,将BIM模型从单一的三维建模工具,拓展为承载设计意图、施工逻辑、运维需求的“数字生命体”。国内外关于BIM数据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的研究(如ISO 16739对IFC标准的完善)、BIM与GIS集成的空间协同理论,以及BIM在项目各阶段的信息传递机制(如LOD精度等级体系),均为课题中“协同优化框架”的构建提供了关键理论指导。  

(二)技术可行性:成熟技术链的系统支撑  

本课题的技术实施依托于“BIM工具链信息技术二次开发能力”的成熟技术体系,具备完整的落地路径。  

首先,BIM技术本身已进入深度应用阶段:主流BIM软件(如Autodesk Revit、Bentley MicroStation)功能覆盖建筑全专业建模,支持4D进度模拟(Navisworks)、5D成本分析(广联达)及碰撞检测(Solibri)等核心功能;国际通用的IFC数据标准(ISO 16739)已实现多软件间的信息无损传递,国内《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GB/T 51212)也为协同工作提供了规范指引。  

其次,支撑技术的成熟度为课题提供了保障:云计算技术(如阿里云BIM协同平台)实现了多参与方的模型实时共享;物联网(IoT)技术(如智能传感器)可采集现场施工数据并反向输入BIM模型;区块链技术(如Hyperledger)为信息共享提供了可信存证机制。这些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已在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大兴机场等项目中验证,为本课题的协同管理平台开发奠定了技术基础。  

(三)资源可行性:产学研融合的生态保障  

本课题的资源支撑体系依托“高校学术资源企业实践资源行业合作资源”的三维联动,形成了“理论实践验证”的完整闭环。  

高校资源方面,依托合作院校的“智慧建造实验室”,可提供高性能计算设备(如GPU集群)、全专业BIM软件授权(覆盖建筑、结构、机电)及电子文献数据库(CNKI、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保障文献研究、模型计算与模拟实验的开展。图书馆的专业藏书(如《BIM项目管理实践指南》《协同设计理论与方法》)为理论研究提供了直接参考。  

行业资源方面,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BIM发展联盟等机构保持联系,可获取最新行业标准(如《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技术白皮书及前沿动态,保障研究的前瞻性与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