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护理中延续性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9-16 浏览次数: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成为慢性病的高发人群。慢性病具有病程长、病情反复、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等特点,给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社区作为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承担着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和护理服务的重要职责。然而,传统的社区护理模式往往存在服务碎片化、缺乏连续性等问题,难以满足老年人慢性病护理的长期需求。

延续性护理模式是一种将医院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的新型护理模式,强调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和协调性。通过延续性护理模式,可以为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提供全面、系统、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研究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护理中延续性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选题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延续性护理模式在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为优化社区慢性病护理服务提供科学依据。具体意义如下:

1. 理论意义: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延续性护理理论体系,为社区慢性病护理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实践意义:通过本研究,可以明确延续性护理模式在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为社区护理机构和医护人员提供可借鉴的护理模式和方法,提高社区慢性病护理服务质量,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探讨延续性护理模式在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具体目标如下:

1. 分析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护理需求。

2. 构建适合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护理的延续性护理模式。

3. 比较延续性护理模式与传统护理模式在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4. 提出优化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护理服务的建议和措施。

(二)研究内容

为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研究将开展以下内容的研究:

1. 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健康状况和护理需求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状态等健康状况,以及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和期望。

2. 延续性护理模式的构建: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护理的延续性护理模式。该模式将包括护理服务内容、护理服务流程、护理服务团队组成等方面。

3. 延续性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评价:选取一定数量的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延续性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在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健康状况、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以评估延续性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4. 优化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护理服务的建议和措施: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延续性护理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优化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护理服务的建议和措施,包括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完善护理服务管理制度、提高护理服务信息化水平等方面。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具体如下:

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延续性护理模式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2. 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对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调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护理需求。

3. 访谈法:选取部分社区护理人员、医生和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他们对延续性护理模式的看法和建议。

4. 实验研究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的方法,比较延续性护理模式与传统护理模式在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5. 统计分析法:运用统计学软件对调查数据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评估延续性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二)技术路线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下:

1. 准备阶段(第 1 - 2 个月)查阅相关文献,确定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案。 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 组建研究团队,进行人员培训。

2. 调查阶段(第 3 - 4 个月)开展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健康状况和护理需求调查。 - 对社区护理人员、医生和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进行访谈。

3. 模式构建阶段(第 5 - 6 个月)根据调查结果和相关理论,构建适合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护理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制定延续性护理模式的实施方案和质量控制标准。

4. 实验阶段(第 7 - 10 个月)选取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实验组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模式。在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健康状况、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评价。

5. 数据分析与总结阶段(第 11 - 12 个月)运用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评估延续性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根据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提出优化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护理服务的建议和措施。

四、研究预期成果

(一)学术论文

本研究将根据研究结果撰写学术论文,发表在相关学术期刊上,以分享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

 

(二)研究报告

 

完成《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护理中延续性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研究报告,为社区护理机构和卫生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三)护理模式和方案

 

构建适合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护理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和操作规范,为社区护理实践提供指导。

五、研究进度安排

(一)第一阶段(第 1 - 2 个月)

1. 查阅相关文献,确定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案。

2. 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3. 组建研究团队,进行人员培训。

(二)第二阶段(第 3 - 4 个月)

1. 开展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健康状况和护理需求调查。

2. 对社区护理人员、医生和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进行访谈。

(三)第三阶段(第 5 - 6 个月)

1. 根据调查结果和相关理论,构建适合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护理的延续性护理模式。

2. 制定延续性护理模式的实施方案和质量控制标准。

(四)第四阶段(第 7 - 10 个月)

1. 选取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对实验组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模式。

3. 在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健康状况、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评价。

(五)第五阶段(第 11 - 12 个月)

1. 运用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评估延续性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2. 根据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提出优化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护理服务的建议和措施。

六、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可行性

本研究以护理学、老年医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本研究提出的延续性护理模式符合现代护理理念和社区护理发展趋势,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

(二)技术可行性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都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技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研究团队成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研究经验,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方法和技术开展研究工作。

(三)资源可行性

本研究得到了所在单位的支持,具备开展研究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研究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包括护理学、医学、管理学等,能够为研究提供多学科的支持。同时,研究单位拥有完善的科研设施和数据处理设备,能够满足研究的需要。

(四)伦理可行性

本研究将严格遵守伦理道德原则,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和权益。在研究过程中,将向研究对象充分说明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可能的风险,征得研究对象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研究数据将进行严格的保密处理,确保研究对象的信息安全。

七、研究的创新点

(一)护理模式创新

本研究构建的延续性护理模式是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设计的。该模式强调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协调性和个性化,将医院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为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提供全面、系统、全程的护理服务。

(二)研究方法创新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的方法,比较延续性护理模式与传统护理模式在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能够更科学、客观地评估延续性护理模式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同时,本研究还将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从不同角度对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护理问题进行研究,提高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三)应用领域创新

本研究将延续性护理模式应用于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护理领域,拓展了延续性护理模式的应用范围。通过本研究,可以为社区护理机构和医护人员提供新的护理模式和方法,提高社区慢性病护理服务质量,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