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基于韧性城市理念的市政管网智慧化改造与灾害应对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6-12 浏览次数: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我国幅员辽阔,自古以来就是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发生频率高等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如2008年汶川8.0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2012年北京“721”水灾、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登陆、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及南方大面积洪涝灾害、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等,均给城市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

1.2 研究意义

如何防范、规避这些城市灾害风险,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点议题。韧性城市作为应对风险社会的一种全新城市区域规划建设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已被普遍认可,并在规划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市政管网作为城市的“生命线”,其智慧化改造与灾害应对能力的提升,对于构建韧性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韧性城市理念的市政管网智慧化改造策略与灾害应对机制,为城市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二、韧性城市理念概述

2.1 韧性城市的概念解析

韧性(resilience)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本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在受到外力作用后能够回弹到原始状态的能力。在城市规划的语境下,韧性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内涵,它代表了系统在遭受冲击后反弹或恢复的响应性,是系统具有的防御能力、适应恢复能力和转型学习能力的综合表征。韧性城市,顾名思义,是指那些能够凭借自身能力有效抵御各种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在灾害发生后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的城市。当灾害事件发生时,韧性城市能够及时感知风险、快速做出应对、迅速恢复城市功能,确保城市基本正常运行,并通过自我调节和不断学习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灾害风险,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2 韧性城市的发展历程概览

韧性理念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73年,当时加拿大生态学家霍林首次将“韧性”概念引入生态学领域,用以描述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的恢复能力。自此以后,韧性的概念和内涵不断延伸拓展,逐渐应用于多个领域。21世纪初期,韧性理念开始在城市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韧性城市研究和规划实践的浪潮。2002年,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上正式将“韧性”概念纳入城市建设与防灾减灾领域,这一举措进一步推动了韧性城市的学术研究和规划实践,为韧性城市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我国,韧性城市的理念自2005年引进后,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同样经历了一个较为快速的发展过程。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韧性城市的建设已成为提升城市安全水平、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韧性城市研究和规划实践,可以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社会冲突等挑战,为城市的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市政管网智慧化改造的必要性

3.1 市政管网现状分析

市政管网作为城市的“血管”,承担着城市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等重要任务,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当前市政管网存在诸多问题,急需引起的重视。一方面,许多老旧管网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存在严重的老化问题,管道材质落后,管壁变薄,容易出现渗漏、破裂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规划的局限性,部分管网布局不合理,管网密度不均,部分区域管网压力过大,导致管网运行效率低下,存在安全隐患。此外,由于管理维护不到位,管网清理不及时,管道内积累的杂物和淤泥容易造成堵塞,特别是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管网容易出现破损、堵塞等问题,严重影响城市正常运行,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甚至威胁到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2 智慧化改造的意义

智慧化改造是提升市政管网运行效率、增强城市韧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对管网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预警与智能调度,可以大大提高管网应对灾害的能力,减少因管网故障导致的城市运行中断。同时,智慧化改造还能够对管网布局进行优化,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合理调整管网密度和流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智慧化改造还可以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实时监测管网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减少因管网故障导致的维修成本。智慧化改造的实施,将有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基于韧性城市理念的市政管网智慧化改造策略

4.1 感知层建设

在管网关键节点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管网运行状态,包括压力、流量、水质等参数。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将监测数据实时上传至云平台,为后续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4.2 网络层建设

构建高效、稳定的通信网络,实现传感器与云平台之间的数据传输。采用5G、NB-IoT等先进通信技术,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可靠性,确保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4.3 平台层建设

搭建智慧市政管网管理平台,实现对监测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与展示。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管网运行规律,预测潜在风险。同时,平台应具备预警功能,当管网出现异常时,能够自动触发预警机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4.4 应用层建设

根据平台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管网改造方案。例如,对老化严重的管段进行更换,对布局不合理的管网进行优化调整。同时,引入智能调度系统,根据实际需求自动调节管网运行状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五、市政管网灾害应对机制

5.1 应急预案制定

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市政管网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责任分工与救援措施,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有效控制灾情蔓延。

5.2 应急演练与培训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与培训活动,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响应能力与自救互救能力。通过模拟真实灾害场景,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5.3 应急物资储备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足够的抢险救援物资与设备。同时,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调拨物资,满足抢险救援需求。

5.4 灾后恢复与重建

灾害发生后,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抢修恢复工作。对受损管网进行排查评估,制定恢复重建方案。同时,加强灾后反思与总结,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与教训,不断完善市政管网灾害应对机制。

六、案例分析

6.1 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应对案例

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中,市政管网遭受了严重破坏。然而,通过智慧化改造与韧性城市建设,部分区域成功抵御了灾害的侵袭。例如,在郑州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地下工程展区,保存着直径4.5米的超大截面盾构机刀盘模型,该设备在掘进过程中创下了日进尺28米的记录。此外,中建七局工程师王建勋的工作日志显示,2020年海绵城市改造时,金水东路的地下廊道预留了30%的冗余空间,正是这个设计让暴雨时的排水效率提升了17%。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智慧化改造与韧性城市建设在提升市政管网灾害应对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6.2 深圳前海地下综合管廊案例

深圳前海地下综合管廊采用了先进的智慧化设计理念,能源舱内供电系统采用双环网智能切换架构,即便遭遇台风破坏,也能在300毫秒内自动重构电网。这种超前布局的智慧设计在2023年苏拉台风袭击时得到了验证——前海片区在12级风力下维持了98%的电力供应。该案例表明,智慧化改造能够显著提升市政管网的抗灾能力与恢复能力。

七、研究展望与挑战

7.1 研究展望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市政管网智慧化改造与韧性城市建设将迎来更多机遇。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新技术在市政管网监测、预警、调度等方面的应用,提高管网运行效率与灾害应对能力。同时,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推动韧性城市理念的深入普及与实践应用。

7.2 研究挑战

市政管网智慧化改造与韧性城市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技术成本高、人才短缺、政策法规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智慧化改造的推广与应用。此外,不同城市之间的地理、气候、经济等条件差异较大,如何制定适合本地特色的智慧化改造方案与韧性城市建设策略也是一大难题。因此,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市政管网智慧化改造与韧性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

八、结论

基于韧性城市理念的市政管网智慧化改造与灾害应对研究是当前城市安全领域的重要课题。通过智慧化改造与韧性城市建设,可以显著提升市政管网的运行效率与灾害应对能力,为城市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未来,应继续加强相关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推动市政管网智慧化改造与韧性城市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