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不够深入等。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指引下,改进古诗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方面,本课题将深入探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与古诗词教学的关系,丰富和完善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在实践方面,本课题将通过基于任务分析的古诗词教学实践,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1. 明确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和要求:深入剖析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系统梳理其在古诗词教学领域的具象化表现,确立符合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的古诗词教学素养要求框架。重点探究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维度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具体表征和实施标准。
2. 构建基于任务分析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理论为指导,结合古诗词文本特质和小学阶段教学规律,开发具有系统性、操作性的任务分析教学模式。该模式需包含明确的任务设计原则、实施路径和评价机制,能够有效指导教师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
3.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通过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探究欲,改善传统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机械记忆、被动接受等问题。着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感知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实现知识掌握与素养发展的有机统一。
4. 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有效的古诗词教学策略和方法:基于实证研究和理论建构,提炼具有普适性和创新性的教学实施策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方法体系。重点解决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面临的目标定位模糊、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片面等现实问题。
1.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与古诗词教学的关系研究:系统阐释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及其内在逻辑关系,深入分析古诗词这一特殊文学体裁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方面的独特价值。探讨如何通过古诗词教学实现核心素养各维度之间的协同发展,建立素养导向的古诗词教学目标体系。
2. 基于任务分析的古诗词教学任务设计研究:研究任务分析理论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路径,构建包含认知任务、语言任务、审美任务和文化任务等多维度的任务设计框架。重点探索任务设计的梯度性原则、情境化要求和个性化适配策略,确保教学任务既能体现古诗词的文本特征,又能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3. 基于任务分析的古诗词教学过程研究:开发任务驱动的古诗词课堂教学实施模型,研究任务导入、任务探究、任务展示和任务反思等教学环节的优化策略。特别关注如何通过任务设计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个性化解读和创造性表达,实现从"任务完成"到"素养养成"的教学转化。
4. 基于任务分析的古诗词教学效果评价研究:构建多维立体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研制兼顾过程性与结果性、标准化与个性化的评价工具。重点研究如何通过任务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素养发展水平,探索将语言表现、思维过程、审美体验和文化理解等维度纳入评价范畴的具体方法,形成促进教与学双向改进的评价机制。
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理论建构与教学实践的经典文献,重点分析近五年教育学、语文教学领域权威期刊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把握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前沿动态,深入解读古诗词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在关联机制。同时,对任务驱动教学理论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专题综述,为本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
采用混合研究方法,设计包含量化问卷和质性访谈的多维度调查工具。通过分层抽样选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小学的语文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全面了解当前古诗词教学的实施现状和面临的现实困境。针对学生群体开发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调查量表,重点考察其对古诗词的学习态度、认知方式和理解难点。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为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精准的学情依据。
遵循"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研究路径,在真实课堂情境中开展教学实验。组建由高校研究者、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构成的研究团队,共同设计并实施基于任务分析的古诗词教学方案。通过课堂观察、教学录像分析、教师日志等多种方式收集过程性数据,采用持续比较法对教学实践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逐步形成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模式和实施策略。
建立严格的案例筛选标准,从实验学校收集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教学案例。运用NVivo等质性分析软件对案例进行编码处理,重点分析任务设计、课堂互动、学生反馈等关键要素。通过跨案例比较研究,提炼不同文本类型、不同学段古诗词教学的任务设计规律和实施要点,形成可迁移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体系。同时建立案例库,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优质资源支持。
1. 组建课题研究团队,明确分工。
2.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现状。
3.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1. 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2. 根据调查结果,设计基于任务分析的古诗词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
3.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研究,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案。
4. 定期组织课题研讨活动,交流研究进展和经验。
1. 对研究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2. 总结基于任务分析的古诗词教学的经验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3. 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鉴定和评估。
完成《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下基于任务分析的古诗词教学研究》研究报告,全面总结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成果。
收集和整理基于任务分析的古诗词教学案例,形成教学案例集,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课题研究团队成员在各自领域具有丰富的专业经验,其中高校专家负责理论指导和方案设计,教研员负责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估,一线教师负责教学实践和数据采集。团队建立了定期研讨机制和成果共享平台,确保研究过程中能够及时交流经验、解决难题,形成高效协同的研究共同体。
课题组核心成员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和古诗文教学改革方面已有前期探索。
学校图书馆拥有完善的语文教育类藏书和期刊资源,包括《小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等专业期刊的完整合订本,以及丰富的电子文献数据库资源。教学实践方面,学校提供智慧教室、录播系统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支持课堂教学的全程记录与分析;同时与区域内多所小学建立教研共同体,为课题研究的实践验证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场域。学校还设有专项教研经费支持,确保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购置、调研活动和成果推广等工作顺利开展。
建立三级联动管理机制,由校领导牵头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下设理论研究组、实践探索组和成果推广组。领导小组每月召开工作例会,统筹规划研究进度,协调解决跨部门协作问题;各工作组实行双周汇报制度,及时反馈研究进展。同时聘请省市语文教育专家组成顾问团队,通过定期会诊、专题指导等方式为课题研究提供专业支持,确保研究方向正确、方法科学、实施有效。
构建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制定《课题研究管理办法》《研究资料归档规范》等制度文件。实行"三定"工作制(定时间、定任务、定责任人),建立研究日志制度和阶段成果评审机制。重点加强过程性管理,通过中期检查、随机抽查、成果公示等方式,确保各研究环节规范有序。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将课题研究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和评优评先体系,激发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设立专项研究资金,按照"专款专用、分级审批"的原则规范使用。经费预算涵盖资料购置、调研差旅、专家咨询、成果发表等全流程研究需求,确保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建立经费使用公开制度,定期公示支出明细,接受监督审计。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教研经费支持,拓展校企合作渠道,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多元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