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高中地理学科素养视角下地理图像识读能力培养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3-23 浏览次数: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成为了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地理学科素养涵盖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多个方面。地理图像作为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在地理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地理图像,学生可以直观地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现象,理解地理原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地理图像识读能力普遍较弱,难以从地理图像中准确提取有效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因此,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图像识读能力,成为了当前地理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选题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方面,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地理教学理论,为地理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通过深入研究地理图像识读能力与地理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明确地理图像识读能力在地理学科素养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地理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在实践方面,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提升。通过探索有效的地理图像识读能力培养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图像识读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 深入了解高中学生地理图像识读能力的现状,分析影响学生地理图像识读能力的因素。

2. 构建基于高中地理学科素养的地理图像识读能力培养体系,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

3. 探索有效的地理图像识读能力培养策略,提高学生的地理图像识读能力,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提升。

4. 验证地理图像识读能力培养策略的有效性,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实践参考。

(二)研究内容

1. 高中学生地理图像识读能力现状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高中学生地理图像识读能力的现状,包括学生对地理图像的认知、阅读和分析能力等方面。

2. 地理图像识读能力与地理学科素养的关系研究:分析地理图像识读能力在地理学科素养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地理图像识读能力与地理学科素养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3.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素养的地理图像识读能力培养体系构建:明确地理图像识读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构建基于高中地理学科素养的地理图像识读能力培养体系。

4. 地理图像识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结合地理教学实际,探索有效的地理图像识读能力培养策略,如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评价的改革等。

5. 地理图像识读能力培养策略的实践验证:选取部分高中学校进行实践研究,验证地理图像识读能力培养策略的有效性,总结实践经验,为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地理图像识读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高中学生地理图像识读能力的现状,分析影响学生地理图像识读能力的因素。

3. 案例研究法:选取部分高中学校进行案例研究,深入分析地理图像识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4. 行动研究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地理图像识读能力培养策略,通过实践验证策略的有效性,总结实践经验。

5. 比较研究法: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地理图像识读能力培养的差异,借鉴先进经验,为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二)研究步骤

1. 准备阶段([1-3个月])

(1) 查阅相关文献,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

(2) 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为调查研究做准备。

2. 调查研究阶段([4-5个月])

(1) 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访谈,了解高中学生地理图像识读能力的现状。

(2) 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3. 理论研究阶段([6-7个])

(1) 深入研究地理图像识读能力与地理学科素养的关系,构建基于高中地理学科素养的地理图像识读能力培养体系。

(2) 探索有效的地理图像识读能力培养策略,撰写研究报告。

4. 实践验证阶段([8-13个月])

(1) 选取部分高中学校进行实践研究,实施地理图像识读能力培养策略。

(2) 对实践效果进行评估,总结实践经验,撰写实践报告。

5. 总结阶段([14-15个月])

(1) 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2) 召开课题结题会议,对课题研究进行验收。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一)预期成果

1. 研究报告:完成《高中地理学科素养视角下地理图像识读能力培养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提出地理图像识读能力培养的建议和对策。

2. 论文: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阐述地理图像识读能力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3. 教学案例集:收集和整理地理图像识读能力培养的教学案例,形成教学案例集,为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4. 教学资源库:开发地理图像识读能力培养的教学资源,如课件、教案、试题等,建立教学资源库为地理教学提供支持。

(二)创新点

本研究在深入探索地理图像识读能力培养这一核心议题的过程中,展现出鲜明的理论前瞻性与实践创新价值,其创新性集中体现在对研究对象认知视域、系统构建逻辑与教学实践路径的突破性思考上:

 

1. 研究视角创新:从知识传授本位迈向素养发展核心重构图像教学价值

传统的地理图像教学研究,多聚焦于图像技术操作层面的“识读技巧训练”或“分类图谱掌握”,虽能提升具体技能熟练度,却普遍陷入“技能与思想割裂”、“工具性与育人价值疏离”的困境,未能从根本上回应地理图像作为地理学科语言与思维载体的本质内涵。

本课题突破这一惯常范式,以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为根本价值锚点与内在逻辑脉络,系统性地重新审视并定义地理图像识读能力在整个地理学科育人体系中的定位与功能:

教学逻辑贯通: 打通了图像技能习得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任督二脉”。研究的每一次图像教学活动设计,其起点与归宿都不再是零散的“如何看”的技巧,而是直指“为何看——希望提升学生何种素养目标”、“透过图看到什么——理解地理现象、规律、问题的深度与视角”以及“如何将所见转化为解决真实地理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从“工具性技能”到“素养型思维”的范式转换。这一站位与视角,显著拓宽并深化了地理图像教学的育人价值谱系,为新时代素养导向的地理教学改革提供了深刻的图像维度解读。

 

2. 培养体系创新:构筑素养导向、结构完整的能力进阶系统

针对现有研究中图像能力培养目标模糊、内容零散、方法随意的瓶颈问题,本课题摒弃“碎片化应对”思维,从顶层进行系统建构,形成首尾衔接、逻辑自洽、操作性强的“素养导向型”地理图像识读能力培养体系:

目标体系化与素养化: 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四维度(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逐级拆解并构建了与图像类型/应用场景高度适配的、具有层级递进关系的图像识读能力表现性目标体系。例如:针对人地协调观,设定“能借助土地利用图判读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的适配/冲突关系”等具体可观测目标;针对综合思维,设定“能通过各类专题图的叠加解读,阐释地理要素的系统性相互作用”等。目标表述清晰指向素养达成,并体现梯度进阶(识别→理解→解释→分析→评价→创造)。

 

3. 培养策略创新:破解能力转化链条的关键节点,提供靶向解决方案

在实践操作层面,本研究聚焦于精准破解在课堂微观层面将“素养目标”与“体系蓝图”转化为学生真实能力的核心堵点,提出并实践了多项具有显著实操突破价值的教学策略:

情境化教学策略: 彻底超越“单图静态读解”的枯燥模式,基于真实地理现象、问题或项目创设高度拟真且目标导向明确的图像任务情境(例如:分析区域降水地图为当地抗旱选井点;利用多时相影像判断城市扩张对湿地的侵占并设计绿廊补偿方案)。学生被迫像真实地理学家/规划者那样深度卷入,从信息检索、数据读取、模型建构、关联推理直至形成解决方案,在复杂任务的驱动下自然调用并整合识读能力应对挑战,其思维深度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边界得到实质性延展。

五、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基础可行

本课题的研究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地理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为地理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国内外关于地理图像识读能力培养的研究成果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研究方法可行 

 

本课题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相互补充,能够全面、深入地研究地理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问题。

三)研究团队可行

本课题的研究团队由地理教育专家、一线地理教师和教育科研人员组成,他们具有丰富的地理教学经验和教育科研能力,能够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四)研究条件可行

本课题的研究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研究经费、研究设备和研究时间。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网络资源等,为课题研究提供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