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9-25 浏览次数:

一、引言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高中化学教学正经历着从传统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培养的深刻转变。核心素养作为学科教育的灵魂,不仅关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强调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以及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其设计与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报告旨在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以期为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理念滞后

当前部分高中化学教师仍秉持传统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单向传授,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素养培育。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的意识,难以主动构建化学知识体系,更无法有效培养核心素养。

(二)教学内容孤立

部分教师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既定章节,各知识点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拓展以及延伸。例如,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教学相互割裂,没有引导学生发现两者在元素守恒、化学反应原理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导致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整体认知碎片化,难以形成系统的化学思维和变化观念。

(三)多元化教学方法应用不足

传统的讲授法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实验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应用不足。化学实验本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实验课课时较少,且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缺乏自主设计实验和探究未知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单一

教学评价主要依赖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技能、小组合作成效等方面。一张试卷往往只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简单应用能力,无法全面、精准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素养提升情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能力提升。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一)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应明确且多元。以“盐类的水解”为例,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素养层面。知识层面要求学生准确理解盐类水解的概念、实质和规律;能力层面要求学生通过探究盐类水解的过程,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素养层面则通过构建盐类水解的平衡模型,提升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二)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1. 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完成项目来学习和掌握知识,同时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金属腐蚀单元,可以设计文物修复方案设计项目,要求学生对比缓蚀剂效果,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深入理解金属腐蚀的原理和防护方法。

2. 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论等过程,主动探究化学知识。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可以设计原电池实验,让学生探究不同材料作为电极时对电流强度的影响,从而自主构建金属活性序列模型。

3.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在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探究项目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气象色谱检测市售饮料中苯甲酸钠含量,发现超标产品并制作科普视频在校园传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普能力。

(三)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1. 整合跨学科知识

化学实验往往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教师应注重整合跨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电解原理教学中,可以引入光伏制氢项目,结合物理中的电学基础模块,使学生直观理解电子转移与能量转化关系。

2.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例如,基于环保问题,可以设计废水处理实验,让学生探究不同处理方法对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从而提出有效的废水处理方案。

3. 引入前沿科技

引入前沿科技实验内容,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创新思维。例如,在锂电池回收项目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究锂电池的组成和回收方法,了解锂电池回收的重要性和技术难点,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1. 多元化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实验报告、过程录像、社区展示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素养提升情况。例如,在金属腐蚀项目中,可以通过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过程录像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社区展示评估学生的科普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 过程性评价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努力程度。例如,在探究式学习中,可以设立实验设计奖、实验操作奖、数据分析奖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提升其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3. 表现性评价

采用表现性评价方式,通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表现来评估其核心素养水平。例如,在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探究项目中,可以通过学生制作的科普视频、撰写的科普文章等来评估其科普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实践案例与分析

案例一:金属腐蚀与防护项目式教学

实践过程

1. 项目导入:通过展示金属腐蚀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知识讲解:介绍金属腐蚀的原理、类型和防护方法。

3. 项目设计:要求学生分组设计文物修复方案,对比不同缓蚀剂的效果。

4. 实验操作: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并分析结果。

5.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项目成果,包括实验报告、过程录像和科普视频等。

实践效果

通过项目式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金属腐蚀与防护的相关知识,还培养了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科普视频的制作和传播,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普能力。

案例二:氧化还原反应探究式学习

实践过程

1. 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材料作为电极时对电流强度的影响。

2. 实验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原电池实验方案,包括电极材料的选择、电解质的确定等。

3. 实验操作: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记录电流强度数据。

4.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构建金属活性序列模型,并与标准电极电势排序进行对比。

5.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和模型构建过程,进行交流和讨论。

实践效果

通过探究式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还培养了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模型构建能力。同时,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和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实施中的现实制约与应对策略

(一)现实制约

1. 跨学科知识缺乏的问题日益凸显:在当前多元化的学术背景下,部分学生在参与跨学科项目时,由于对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足,导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严重影响了项目的进度和效率。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还可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2. 时间分配难题成为跨学科项目的瓶颈:跨学科项目往往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部分项目由于内容复杂、任务繁重,难以在常规的课时内顺利完成。这不仅给教师的教学安排带来了挑战,也使学生在项目推进中感到力不从心。

3. 设备局限制约实验教学的质量:实验教学是跨学科项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部分学校由于实验设备不足或技术落后,难以满足跨学科实验教学的需求。这不仅限制了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和实践能力,也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整体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二)应对策略

1. 前置跨学科知识模块,构建坚实的知识基础:为了有效应对跨学科知识缺乏的问题,学校可以在进行跨学科项目前,提前安排相关跨学科知识的教学。通过开设前置课程、组织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跨学科的基础知识,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微项目分解,分阶段实施和评估:针对时间分配难题,学校可以将大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小项目,分阶段进行实施和评估。每个小项目都设定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便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同时,通过阶段性的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项目的整体进度和质量。

3. 推广低成本实验方案,突破设备局限:针对设备局限的问题,学校可以鼓励师生采用低成本实验方案,如利用智能手机色度计替代紫外分光光度计等。这些方案不仅经济实惠,而且易于操作和普及,可以有效缓解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推广这些创新方案,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六、结论与展望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是提升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评价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现实制约,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采取有效应对策略加以克服。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