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点的孤立传授,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影响了他们对地理现象和规律的整体理解。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大概念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本文旨在探讨大概念视域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的实践路径,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地球上的大气》为例,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高中地理学科涵盖了广泛而复杂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传统教学模式以孤立的知识点为教学单位,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难以全面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大概念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通过整合相关知识点,形成有机的知识体系,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
1. 适应高考改革需求: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地理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大概念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能够系统性和整体性整合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适应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 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大单元教学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习惯,提升其综合分析能力。
3. 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大概念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大概念视域下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使学生能够发现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大概念视域下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基于其理念挖掘大概念,能保证大概念符合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教育要求,提高教学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1. 分析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球上的大气”为例,课程标准涵盖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环流等多方面内容。整体上看,这些内容从大气的基本构成逐步深入到大气运动的原理与规律。例如,从对大气各垂直分层特点的学习要求,可归纳出“大气垂直分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这一上位概念。
2. 结合核心素养要求:在本单元中,通过学习大气受热过程等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理解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区域认知素养。例如,在讲解大气环流对全球气候分布的影响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同时,教师应根据核心素养的指向挖掘大概念。如为培养综合思维,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等内容中挖掘出“大气与能量平衡”的大概念;为强化区域认知,从气压带和风带对不同区域气候的影响中提炼出“大气环流与区域气候特征”的大概念。
3. 关注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热力环流原理在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不同情境中的应用,体现了知识的横向迁移。由此可挖掘出“热力差异导致的大气运动”这一大概念,让学生将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迁移到各种实际地理现象的分析中。另一方面,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对单一的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到运用大气环流知识分析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成因,再到解决实际生活中与大气相关的问题(如城市规划中的通风廊道设计),体现了从基础知识到综合应用的纵向逻辑。可以挖掘出“大气原理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中的应用”这一大概念。
大概念就像一张网的“纲”,依据它整合教学资源能把与高中地理相关的零碎知识点串联起来,避免学生所学知识碎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1. 以大概念为核心筛选资源:根据大概念内涵,从教材中筛选出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相关图表、热力环流实验资料等资源。同时,从网络上获取不同纬度地区受热差异导致大气环流的动画资源,以及从实地考察中收集本地山谷风、海陆风等现象的资料。
2. 跨章节及跨教材整合资源:在整合“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资源时,可以将热力环流的知识与大气环流的相关内容、大气组成与垂直分层等内容进行跨章节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 引入生活与社会热点资源:结合当前的气候变化、空气污染等社会热点问题,引入相关案例和数据,使学生在学习大概念的同时,能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
1. 明确素养目标:大概念视域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强调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整体理解和应用,明确素养目标是大单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明确素养目标,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自然环境等地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同时,明确素养目标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订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2. 整合教学内容:在明确大概念和素养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例如,将“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的大气组成、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环流等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3. 设计教学活动:根据大单元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实地考察、实验操作、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提升实践能力。
4. 实施教学评价:建立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程度、实践能力的提升情况、综合思维的培养情况等。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大气相关的情境,如模拟大气受热过程、分析气候变化原因等,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理解大概念。
2. 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围绕大气相关的问题进行项目式学习,如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
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使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大概念的理解,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建立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价指标包括:
2. 大概念理解程度:评价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是否深入、准确。
3. 实践能力提升情况: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实验操作、实地考察等。
4. 综合思维培养情况:评价学生是否具备从宏观角度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5. 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表现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是否具备关注社会现实、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在《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通过分析课程标准、结合核心素养要求和关注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等方法,提炼出以下大概念:
1. 大气与能量平衡:涉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等内容。
2. 热力差异导致的大气运动:包括热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等现象。
3. 大气环流与区域气候特征:涉及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等内容。
4. 大气原理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中的应用:如城市规划中的通风廊道设计、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
根据提炼出的大概念,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例如,通过引入气候变化的案例和数据,使学生在学习大概念的同时,能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同时,结合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
在明确大概念和整合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流程并实施教学活动。例如,通过模拟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操作,使学生直观理解大气受热原理;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地考察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升实践能力。
建立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同时,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策略。例如,通过学生作业、课堂表现、实践活动成果等方式收集数据和信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通过教师自我反思、同行交流等方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大概念视域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对地理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系统性整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地球上的大气》为例,探讨了大概念视域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的实践路径。通过提炼大概念、整合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流程、选择教学方法和建立评价指标等方式,实现了对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教学。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大概念视域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的实践路径,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地理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