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冻融侵蚀区水土保持工程与生物措施耦合技术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5-08-08 浏览次数: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冻融侵蚀是一种特殊的土壤侵蚀类型,主要发生在高海拔、高纬度等寒冷地区。在这些区域,由于气温的周期性变化,土壤中的水分反复冻结和融化,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土体松动,进而引发水土流失。我国冻融侵蚀面积广阔,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北高纬度地区及西北高海拔山区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冻融作用的强度和范围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对生态环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分为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如挡土墙、梯田、截水沟等,能快速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但存在成本高、维护难度大等问题;生物措施如植树种草、植被恢复等,具有生态效益好、成本相对较低等优点,但见效较慢。因此,如何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有机结合,形成高效的耦合技术,成为当前冻融侵蚀区水土保持领域的研究热点。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索冻融侵蚀区水土保持工程与生物措施的耦合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上,通过研究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相互作用机制,丰富和完善水土保持学科的理论体系。实践上,为冻融侵蚀区提供科学有效的水土保持技术方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同时,降低水土保持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 机理机制深度解析本研究旨在系统揭示冻融侵蚀区工程措施(如梯田、谷坊、拦沙坝等)与生物措施(如植被恢复、林草配置等)的协同作用机理。重点探究工程结构与植物根系的力学互作过程、水土养分循环的生物学调控机制,以及冻融循环条件下工程-生物复合系统的稳定性维持机制,为技术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2. 技术体系创新构建基于冻融侵蚀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水热条件,研发工程与生物措施协同配置的优化模式。构建包含措施筛选、空间配置、时序安排、维护管理等要素的成套技术体系,形成适应不同侵蚀强度等级(轻度、中度、重度)的差异化解决方案,实现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和模块化。

  3. 综合效益科学评估建立涵盖水土保持效能、生态系统服务、经济效益等多维度的评估框架,定量解析耦合技术的截流减沙效应、植被恢复潜力及碳汇增益等核心指标。特别关注技术措施在极端气候事件(如冻胀、融雪冲刷)下的抗干扰能力,为技术推广提供科学支撑。

(二)研究内容

  1. 冻融侵蚀区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现状调查

    • 对典型冻融侵蚀区的现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进行实地调查,包括措施类型、分布、实施效果等。

    • 分析现有措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耦合技术的研究提供基础。

  1. 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 研究工程措施对生物措施生长环境的影响,如土壤水分、养分、温度等。

    • 分析生物措施对工程措施稳定性和耐久性的作用,如根系固土、植被缓冲等。

    • 探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在不同冻融条件下的相互适应机制。

  1. 耦合技术体系构建

    • 根据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结果,筛选适合冻融侵蚀区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组合。

    • 确定耦合技术的实施步骤和技术参数,如工程措施的布局、生物措施的种植密度等。

    • 建立耦合技术的质量控制和管理体系。

  1. 耦合技术效果评估

    • 采用野外监测和室内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评估耦合技术在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植被覆盖度等方面的效果。

    • 分析耦合技术的生态效益,如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汇功能等。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冻融侵蚀区水土保持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实地调查法:对典型冻融侵蚀区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实际情况,为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3. 室内试验法: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相互作用机制,确定耦合技术的最佳参数。

  4. 野外监测法:在研究区域设置监测点,对耦合技术的实施效果进行长期监测,获取水土流失、土壤质量、植被生长等数据。

  5. 数学模型法:运用数学模型对耦合技术的效果进行模拟和预测,为技术优化提供依据。

(二)技术路线

  1. 准备阶段(1-2个月

    • 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开展实地调查,确定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案。

    • 组建研究团队,进行人员培训。

  1. 研究阶段(3-4个月

    • 开展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互作用机制研究,通过室内试验和野外监测获取数据。

    • 构建耦合技术体系,确定技术参数和实施步骤。

  1. 评估阶段(5-8个月

    • 对耦合技术的效果进行评估,采用野外监测和室内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 运用数学模型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和预测。

  1. 总结阶段(9-10个月

    • 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

    • 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和应用。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一)预期成果

  1. 技术体系创新成果本研究将形成《冻融侵蚀区水土保持工程与生物措施耦合技术指南》,系统阐述技术体系的构建原则、配置模式、实施要点和维护管理要求。技术体系包含坡面系统、沟道系统和集水区系统三个层级,每个层级提供3-4种典型技术组合方案,并配套相应的设计参数和施工标准,为不同侵蚀强度的治理提供菜单式解决方案。

  2. 决策支持研究成果完成《冻融侵蚀区水土保持耦合技术研究报告》,全面呈现机理研究、技术研发和应用评估成果。报告将包含技术经济分析、适应性评价和推广建议等内容,为自然资源、水利、林草等部门的生态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编制《典型区域技术配置图集》,以可视化方式展示技术应用范例。

(二)创新点

  1. 理论机理研究创新首次从多场耦合角度揭示冻融侵蚀区"工程-土壤-植被"系统的互作机制,阐明工程措施改变微环境促进植被定植、植被根系增强工程稳定性的正反馈过程。创新性地提出"冻融侵蚀阻抗指数",量化不同技术组合的抗冻融侵蚀效能,填补了该领域理论研究的空白。

  2. 技术体系构建创新突破传统单一措施治理模式,创建了"刚性工程柔性化、生物措施工程化"的技术路径。研发的活枝谷坊技术、梯田生物埂技术等新型耦合措施,实现了工程结构与生态功能的有机统一。提出的"时空适配"配置原则,解决了措施实施时序与植物生长季协调的关键技术难题。

  3. 研究方法集成创新融合土壤物理、植物生理和结构工程等多学科方法,开发了冻融循环模拟实验系统、根系-土体互作观测装置等专用研究设备。创新应用遥感监测与地面观测相结合的评估技术,构建了从微观机理到宏观效益的全链条研究体系,为特殊区域水土保持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创新。

、研究团队与研究基础

(一)研究团队

本研究团队由师百杰担任负责人,团队成员包括土壤学、生态学、工程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员。团队负责人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项目管理能力,曾主持多项相关科研项目。团队成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研究基础

研究团队在水土保持领域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在冻融侵蚀区水土保持方面,团队已经开展了一些前期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数据和经验。同时,团队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监测仪器,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

  1. 自然因素风险:冻融侵蚀区自然环境恶劣,可能会出现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情况,影响野外监测和实验工作的开展。

  2. 技术难题风险: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互作用机制复杂可能会遇到一些技术难题,导致研究进度延迟。

  3. 人员变动风险:研究团队成员可能会因工作调动、出国留学等原因发生变动,影响研究工作的连续性。

(二)应对措施

  1. 针对自然因素风险加强与气象、地质等部门的合作,及时获取天气和地质信息,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在野外监测和实验工作中,制定应急预案,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 针对技术难题风险: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开展技术研讨交流活动,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加强与其他科研团队的合作,借鉴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3. 针对人员变动风险: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提前做好人员储备和培训工作。在人员变动时,及时调整研究分工,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

、预期社会效益与应用前景

(一)预期社会效益

  1. 生态安全保障效益研究成果将显著提升冻融侵蚀区水土流失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预计可使典型区域土壤侵蚀模数降低30%以上,植被覆盖度提高20%-40%,有效遏制冻融侵蚀导致的土地退化趋势。

  2. 社会经济协同效益技术推广将带动生态修复工程、苗木培育、生物材料等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通过减少灾害损失、提升土地生产力,预计可使治理区农牧民收入增加15%-25%。

  3. 科技创新引领效益项目将培养一批冻融区生态治理的专业技术人才,推动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研发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将填补行业空白,提升我国在特殊区域生态治理领域的话语权。

(二)应用前景

本研究构建的耦合技术体系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在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高纬度地区及西北高海拔山区等冻融区进行推广应用。同时,研究成果也可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冻融侵蚀区水土保持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