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与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关系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3-03-11 浏览次数: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在当今社会,艺术素养已成为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的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传授绘画技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文化素养。而课程设置作为美术教育的核心,直接影响着美术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目前,我国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需求。因此,深入研究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与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 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美术教育理论体系,为美术教育课程设置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对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与学生艺术素养提升关系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为美术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 实践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将为美术教育实践提供指导。通过对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优化和改进,可以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同时,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美术教育教学活动。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立足于新时代美育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以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为切入点,以学生艺术素养提升为落脚点,旨在通过系统性研究达成以下目标:

1. 理论探索目标深入剖析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与学生艺术素养提升之间的内在关联,揭示课程要素对艺术素养发展的影响机制,为美术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依据。

2. 实践创新目标构建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艺术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框架,开发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实施方案,为各级各类学校的美术教育改革提供实践指导和参考范式。

3. 评价改进目标建立科学、系统的学生艺术素养评价体系,形成课程设置与素养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美术教育从知识技能传授向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型升级。

4. 政策建议目标基于研究成果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为教育行政部门优化美术教育课程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促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二)研究内容

1. 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系统考察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美术课程设置的制度框架和实施状况,重点分析课程目标定位、内容结构、实施方式、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现状特征。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梳理,揭示当前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瓶颈,为后续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2. 学生艺术素养的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核心素养理论,深入解析学生艺术素养的概念内涵和结构要素,构建包含艺术感知、艺术表现、艺术创造、艺术鉴赏和文化理解等多维度的素养框架。开发兼顾科学性、发展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为素养测评提供科学工具。

3. 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与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关系研究采用多维度研究方法,探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等课程要素对学生艺术素养发展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重点分析不同学段、不同类型课程设置对素养培养的差异化效果,揭示优化课程设置的关键着力点。

4. 优化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策略和建议基于实证研究成果,提出课程目标重构、内容更新、实施创新、评价改革等系统化优化策略。针对不同教育阶段和学校类型,设计差异化的课程实施方案,构建动态调整的课程发展机制,为全面提升学生艺术素养提供课程保障。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本研究将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方法,全面梳理近十年国内外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与学生艺术素养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检索中国知网、ERIC、Web of Science等权威数据库,重点分析核心期刊文献、博士学位论文及重要政策文件。研究过程中将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献资料进行编码归类,采用比较研究法分析不同国家、地区的课程设置模式,运用历史研究法考察课程设置的演变轨迹。文献研究将贯穿课题全过程,为理论框架构建、研究工具设计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同时确保本研究的创新性和前沿性。

2. 问卷调查法:本研究将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设计包含课程设置评价、艺术素养认知、教学实施效果等维度的结构化问卷。问卷编制将经过专家效度检验和预调查修正,确保测量工具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调查对象涵盖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的美术教师和学生群体,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差异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深入揭示课程设置现状与艺术素养发展之间的量化关系,为课程优化提供实证依据。

3. 访谈法:访谈提纲设计将围绕课程设置理念、实施困境、改进建议等核心议题展开。通过目的性抽样确保访谈对象的代表性和典型性,采用三角验证法提高研究信度。访谈资料将运用Nvivo等质性分析软件进行编码和主题提炼,深入挖掘课程设置与素养发展的质性关系,获取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智慧,弥补量化研究的局限性。

4. 实证研究法:通过实验设计,对不同课程设置下学生的艺术素养进行测量和比较,分析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对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影响机制。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预期成果

(一)研究的创新点

本课题在研究视角、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均具有显著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研究视角的创新突破传统美术教育研究偏重教学方法的局限,首次系统构建"课程设置-素养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考察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方式等要素与艺术素养发展的内在关联,开辟了美术教育研究的新维度。该视角不仅关注教与学的过程,更注重从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层面探索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

2. 理论框架的创新融合课程论、审美教育理论和核心素养理论,构建"三维一体"的美术教育课程理论模型。该模型将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与艺术素养的发展性有机结合,提出了课程要素与素养维度之间的映射关系理论,为理解美术教育的育人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

3. 研究方法的创新采用"理论构建-实证检验-实践验证"的混合研究方法论,创新性地将德尔菲法应用于美术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通过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有机结合,既确保研究的理论深度,又提高研究成果的可验证性和可推广性,为美术教育研究提供了方法学示范。

4. 实践应用的创新开发具有校本适应性的美术课程动态调整机制,首创"基础+拓展+特色"的模块化课程架构。该创新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实施素养导向的美术教育提供了灵活的课程实施方案。

(二)预期成果

本课题的预期成果包括:

1. 研究报告:撰写《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与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关系研究报告》,对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

2. 课程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美术教育课程方案,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参考。

五、研究进度安排

本课题的研究进度安排如下:

(一)第一阶段(第1-3个月)

1. 确定研究课题,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 制定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 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二)第二阶段(第 4-7个月)

1. 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访谈,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

2. 对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和分析。

(三)第三阶段(第8-10个月)

1.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揭示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与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关系。

2. 撰写中期研究报告,对研究进展和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和汇报。

(四)第四阶段(第11-24个月)

1.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优化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策略和建议,构建科学合理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

2. 对优化后的课程体系进行论证和完善。

(五)第五阶段(第25-27个月)

1. 撰写研究报告,对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

2. 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和应用,为美术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和建议。

六、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基础可行

本课题的研究以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这些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同时,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和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方法可行

本课题采用的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实证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都是教育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本课题的研究团队具有丰富的教育研究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研究方法进行课题研究。

(三)研究资源可行

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学校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具备开展研究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电子资源,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学校还可以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场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