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2-10-11 浏览次数:

一、引言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小学教育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在这一背景下,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其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计算能力作为小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影响着其未来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因此,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旨在探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2.1 研究背景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推动教育公平和优质均衡发展。在此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计算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然而,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过于强调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而忽视计算过程的理解、学生依赖大量机械练习而忽视计算原理和方法的学习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也影响了其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2.2 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理论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丰富和完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理论体系,为“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2. 实践意义:本课题提出的计算能力培养策略,可以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指导和建议,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这些策略也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计算能力,减轻课业负担,实现全面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一些研究表明,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导致学生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扎实的基础。同时,学生在计算能力的培养上往往依赖于大量的机械练习,缺乏对计算原理和方法的深入探究。此外,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还面临着学生个体差异的挑战,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指导等策略,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3.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些国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计算过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国外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计算能力。此外,国外教学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些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4.1 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探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具体目标包括:

1. 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2. 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3. 通过教学实践验证这些策略的有效性,并辅以具体的教学实例;

4. 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4.2 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现状分析:对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 策略提出:基于现状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包括明确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实施个性化指导等。

3. 教学实践:选择具体的教学实例,将提出的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观察并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

4. 效果评估:通过对比实验和数据分析,评估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总结经验和教训。

五、研究方法与步骤

5.1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实验法和数据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趋势。

2. 观察法:深入小学数学课堂,观察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一手资料。

3. 实验法:选择具体的教学实例,将提出的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进行对比实验。

4. 数据分析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评估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5.2 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准备阶段:明确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制定研究计划。

2. 现状调研阶段:通过文献研究和课堂观察,了解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3. 策略提出阶段:基于现状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4. 教学实践阶段:选择具体的教学实例,将提出的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5. 效果评估阶段:通过对比实验和数据分析,评估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总结经验和教训。

6. 成果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提出改进建议。

六、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6.1 预期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期取得以下成果:

1. 揭示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2. 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3. 通过教学实践验证这些策略的有效性;

4. 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6.2 创新点

本课题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视角创新:从“双减”政策的背景出发,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2. 教学策略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如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指导等。

3. 实践验证创新: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和实践验证,评估了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为实际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七、研究计划

本研究计划旨在系统性地探索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优化路径,通过严谨的科研流程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研究规划如下:

1. 第一阶段(第1-3个月):开展深入的文献研究与课堂观察。将全面梳理国内外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研究成果,同时深入一线课堂进行实地观察,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把握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与挑战。

2. 第二阶段(第4-6个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构建教学策略体系。将结合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等教育原理,设计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案,并开发配套的教学案例,确保策略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3. 第三阶段(第7-11个月):实施实证研究。选取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对比教学实验,采用多种数据采集工具(包括课堂录像、学生作业分析、教师访谈等),全方位记录教学实施过程与学生反馈。

4. 第四阶段(第12-14个月):进行系统的数据分析。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结合质性研究方法深入解读数据内涵,客观评估各项教学策略的实际效果。

5. 第五阶段(第15-17个月):完成研究成果的总结与提升。撰写完整的研究报告,提炼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经验,同时针对研究中发现的新问题提出后续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整个研究过程将严格遵循教育研究的规范要求,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力求为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做出实质性贡献。

八、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8.1 研究的局限性

本课题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样本选择: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课题的教学实践阶段可能只能选取部分学校和班级作为样本,这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代表性不足。

2.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和偏差,这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策略推广:提出的策略可能受到地区、学校、教师等因素的影响,在推广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8.2 研究展望

针对以上局限性,本课题的研究展望如下:

1. 扩大样本范围: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扩大样本范围,选择更多的学校和班级作为研究对象,以提高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2. 完善数据收集方法:采用更加科学、准确的数据收集方法,以减少误差和偏差,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深化策略研究:继续深化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的研究,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 加强实践应用:加强教学策略的实践应用和推广,为更多的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本报告详细阐述了“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目标、内容、方法、步骤、预期成果、创新点、研究计划以及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