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实施路径分析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3-01-06 浏览次数: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正面临着一种令人深思的文化悖论:虽然获取信息的渠道前所未有地丰富多元,从社交媒体到短视频平台,从电子书到知识付费课程,但人们的语言运用却呈现出明显的简化趋势,思维深度正在悄然流失,知识结构也变得日益碎片化。这种文化现象对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和思维素养塑造的基础性学科,肩负着培养未来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使命。在这个背景下,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系统化、深度化的阅读方式,其教育价值愈发凸显。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更能培养其持续专注的阅读习惯、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本研究立足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理念,深入探索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创新实施路径。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多元化的阅读指导和科学的评价体系,致力于构建一个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又能切实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这项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能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帮助学生在信息洪流中建立起坚实的文化根基和独立思考能力。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和问题,结合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本书阅读实施路径,以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多方面素养的全面发展。

1.3 研究范围与方法

本研究将围绕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实施路径展开,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

二、文献综述

2.1 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表达、理解等多方面。它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2.2 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

整本书阅读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阅读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深入阅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升语文素养。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国外研究注重阅读策略的培养和阅读环境的营造,国内研究则更关注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方法的指导。然而,针对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实施路径的深入研究仍显不足。

三、小学语文阅读现状分析

3.1 阅读对象与阅读量

小学语文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新要求,但实际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学生的阅读对象多集中于教材文本,而教材文本多为短篇文章,难以满足学生阅读需求。此外,小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往往缺乏耐心和毅力,难以坚持阅读复杂冗长的书籍。

3.2 阅读策略与方法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有效阅读策略和方法的指导。学生依据有限的认知盲目阅读,导致阅读效果较差。同时,教师在布置阅读任务时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水平,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降低了阅读兴趣。

四、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必要性

4.1 开阔阅读视野

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学生广泛了解文本中的语文基础知识,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从作者角度认识世界、感知世界,从而开阔阅读视野。

4.2 促进语言与思维发展

整本书内容涵盖了作者系统完善的思想内涵、语言风格、写作技巧等,为学生提供了健全的语言学习环境。通过阅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可以跟随作品深入,逐渐构建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

4.3 提升人文素养

整本书阅读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意识和道德观念,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整本书教学实施路径

5.1 结合学生实际,明确阅读目标

语文教师应渗透“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准确把握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明确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教师需预先阅读文本,深度剖析,梳理书本中有效的语文知识,为指导学生阅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5.2 传达有效方法,指导综合发展

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契机,兼顾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方法的传授和阅读能力的锻炼。引导学生从课文阅读顺利过渡到书本阅读,把握长篇阅读和短篇阅读的区别。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注意细节,深入文章思想内涵。

5.3 关注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阅读方案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核心素养为总目标实施个性化的整本书阅读培养方案。可以开设阅读成果交流课,营造和谐的、开放的互动氛围,鼓励学生主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5.4 落实阅读任务,培养阅读习惯

为确保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效果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教师应布置合理的阅读任务。任务设置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控制强制性阅读任务、趣味性阅读任务和自主性阅读任务的不同权重占比。通过任务督促学生规范阅读,逐步培养阅读习惯。

5.5 分章节阅读与整体思考

引导学生分章节阅读整本书籍,逐步深入理解和把握书籍的主题、情节以及语言特色。在阅读过程中,标记、摘抄重要句子、段落。完成分章节阅读后,进行整体阅读和思考,从不同角度出发,回顾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和体验,对书籍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做出自己的分析和思考。

5.6 展开讨论与交流

组织小组讨论、互动分享等形式的阅读交流活动,加深学生对书籍的理解和体验。鼓励学生写读后感、读书笔记等,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提升阅读感悟和表达能力。

5.7 深入研究与延伸阅读

鼓励学生深入挖掘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加深对作者的理解和作品的把握。同时,延伸阅读相关作品或背景资料,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理解,拓宽阅读视野。

5.8 总结与反思

读完整本书籍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总结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回顾理解和分析的准确性。进行自我评价,思考在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提升和不足之处,并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六、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6.1 预期成果

通过本研究,预期形成一套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实施路径,包括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任务的设置、阅读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该路径将有助于学生提升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6.2 创新点

本研究将结合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深入探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实施路径。创新点在于:一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阅读个性,实施个性化的阅读培养方案;二是强调阅读过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分章节阅读到整体思考,再到深入研究和延伸阅读,形成完整的阅读链条;三是注重阅读活动的多样性和互动性,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分享等形式,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和表达能力。

七、研究计划与进度安排

7.1 研究阶段划分

本研究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文献综述和现状分析,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和现状分析数据;第二阶段为实施路径的初步构建和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收集数据,验证实施路径的有效性;第三阶段为总结与反思,整理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7.2 进度安排

1. 第一阶段(1-3个月):完成文献综述和现状分析,明确研究问题和目标。

2. 第二阶段(4-9个月):构建初步的实施路径,开展实证研究,收集和分析数据。

3. 第三阶段(10-12个月):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进行答辩和成果展示。

八、结论

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实施路径研究是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这一研究不仅关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系统性提升,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通过深入分析国内外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将构建科学、系统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框架。实证研究部分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学校,采用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探索不同学段、不同文本类型的整本书阅读实施策略。研究成果将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指导,包括阅读书目的科学选择、阅读活动的创新设计、阅读评价的多元构建等具体实施方案。同时,本研究还将重点关注整本书阅读对学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文化认同等深层素养的培养作用,通过阅读这一重要载体,帮助学生在语言积累与运用的基础上,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的协调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