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品质的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15-04-28 浏览次数: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球化和信息化加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从单一的知识掌握向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质转变。在这一背景下,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关键学科。然而,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应试导向、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性学习品质的培养。

1.2 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探索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品质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促进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具体而言,研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创新性学习品质的培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引导教师树立创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技能和方法,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 文献综述与现状

2.1 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品质的研究已积累了一定成果。国外研究多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探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国内研究则更多关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和策略,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模式的应用。

2.2 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品质的现状并不乐观。一方面,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中也普遍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创新性学习品质界定

创新性学习品质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综合素质。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创新思维:指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跳出常规思维模式,运用新颖、独特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

创新能力:指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创造出新的成果或解决方案。

创新人格:指学生具备敢于尝试、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等积极的人格特质,能够持续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 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4.1 教学理念陈旧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仍坚持应试教育理念,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点的记忆和应试技巧的训练上,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这种陈旧的教学理念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性学习品质的发展。

4.2 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缺乏师生互动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性学习品质的培养。

5. 培养策略与方法探索

5.1 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5.2 创新教学模式

探索实施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元化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

5.3 丰富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通过直观、生动的展示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

5.4 创设良好环境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

6. 实践方案与预期成果

6.1 实践方案

1. 实施情境教学: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开展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3. 鼓励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通过实践活动和作业设计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6.2 预期成果

1. 学生创新性学习品质显著提升,表现在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方面。

2. 语文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3. 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得到更新和完善,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

7. 研究方法与工具

7.1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品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师生关于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3. 实验研究法:选取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对比实验,验证所提出的培养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

7.2 研究工具

1. 问卷调查表:设计针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当前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性学习品质的现状、教师教学观念与方法、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期望等。

2. 访谈提纲:制定详细的访谈计划,与不同层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获取更具体、更深入的信息。

3. 教学观察记录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学观察记录表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课堂互动情况、教师的教学行为等,为后续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4. 数据分析软件:采用SPSS、Excel等数据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访谈记录和教学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量化形式展现研究成果。

8. 时间规划与进度安排

8.1 时间规划

1-2个月:文献研究,收集并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明确研究背景、意义、现状及创新性学习品质的界定。

3-4个月: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进行预调查,调整完善后正式实施调查,收集数据。

5-6个月:数据整理与分析,撰写调研报告,初步提出培养策略与方法。

7-9个月:在选定的实验班实施培养策略与方法,同时进行对照班的教学,定期进行教学观察和数据记录。

10-11个月: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验证培养策略与方法的有效性,撰写实验报告。

12个月: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准备结题报告和答辩。

8.2 进度安排

每月初制定当月具体工作计划,包括研究任务、时间节点、责任人等。

每周进行工作进度回顾,确保各项任务按时完成。

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讨论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9. 预期挑战与解决方案

9.1 预期挑战

1. 数据收集难度:问卷和访谈的回收率可能不高,数据质量难以保证。

2. 实验控制: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初始条件上可能存在差异,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教师接受度:部分教师可能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持怀疑态度,影响实验的实施。

9.2 解决方案

1. 提高数据收集质量:通过设计合理的问卷和访谈提纲,提高受访者的参与度和回答质量;采取多种渠道收集数据,增加样本量。

2. 严格实验控制:在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时尽量保持条件一致;在实验过程中定期收集数据,及时调整实验方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3. 加强教师培训:通过组织专题讲座、观摩课等方式,提高教师对创新性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认识和接受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验过程,共同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通过以上各部分的详细阐述,本研究旨在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品质提供一套科学、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体系,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