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从会计视角研究新质生产力与ESG的融合发展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8-10 浏览次数: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双重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与ESG理念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新质生产力作为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的先进生产力形态,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和价值创造模式。与此同时,ESG理念的兴起标志着企业价值评估范式从单一财务维度向环境、社会和治理多维度拓展的根本性转变。这种变革对传统会计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全新挑战:

会计作为经济活动的"语言"和价值创造的"度量衡",在新质生产力与ESG融合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无形资产增值、知识资本积累、数字资产形成等新型价值创造活动,亟需突破传统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框架的局限;另一方面,ESG要素的价值相关性日益凸显,要求会计系统能够准确捕捉和反映企业在环境责任、社会贡献和治理效能方面的表现与风险。当前,如何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特征、兼容ESG要求的会计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已成为会计学科创新发展的重要命题。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本研究将系统探索会计理论在新质生产力与ESG融合背景下的创新发展路径。首先,通过解构新质生产力的价值创造机理,拓展会计要素的内涵和外延,为无形资产、数字资产等新型经济资源的会计处理提供理论依据;其次,构建ESG绩效与财务价值的关联模型,深化对非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理论认识;最后,整合资源基础观、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价值创造理论,形成新质生产力与ESG协同发展的会计解释框架,为会计学科的跨领域创新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2. 实践意义本研究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对企业而言,提供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ESG风险的识别框架和评估工具,支持企业制定兼顾创新驱动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对投资者而言,开发融合ESG因素的价值评估模型,提升对新质生产力企业的投资决策质量;对监管机构而言,提出适应新经济形态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建议,促进资本市场有效配置创新资源。研究成果将助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立足于会计学科的前沿发展,旨在构建新质生产力与ESG融合发展的会计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具体设定以下研究目标:

1. 理论建构目标深入解析新质生产力与ESG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揭示会计信息在两者协同过程中的传导机制,构建"价值创造-风险管控-绩效评价"三位一体的会计理论模型,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会计理论创新提供新的分析范式。

2. 方法创新目标开发适应新质生产力特征的ESG价值评估模型,设计融合科技创新要素与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多维度会计计量体系,突破传统财务报告在反映企业综合价值方面的局限性。

3. 实践应用目标制定新质生产力企业ESG信息披露标准框架,提出促进两者融合发展的会计政策建议,为企业战略决策和监管部门政策制定提供专业支持。

4. 制度完善目标探索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ESG会计准则体系,推动会计标准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

(二)研究内容

1. 新质生产力与ESG融合的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梳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与价值创造逻辑,分析ESG理念对企业价值评估范式的影响,探究两者在会计视角下的耦合机制。重点研究科技创新要素的会计确认、数字资产的估值方法、ESG绩效的财务影响等基础理论问题。

2. 新质生产力企业的ESG会计信息披露研究考察现有会计信息系统在反映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和ESG绩效方面的局限性,设计包含研发强度、数字转型、绿色创新等核心指标的披露框架,构建兼顾定量与定性的多层次报告体系。

3. 促进融合发展的会计政策与制度创新研究分析现行会计准则在适应新质生产力与ESG融合需求方面存在的障碍,提出会计准则适应性改革的路径选择,研究税收优惠、补贴政策等会计激励工具的优化方案。

4. 新质生产力与ESG协同发展的价值评估模型构建整合实物期权理论、平衡计分卡等工具,开发能够同时捕捉企业科技创新价值和ESG绩效的综合评估模型,为投资决策和企业价值管理提供方法论支持。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本研究将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方法,全面梳理新质生产力、ESG与会计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CNKI等中英文数据库,重点分析近五年国际顶级会计期刊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权威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献进行编码归类,运用知识图谱技术可视化研究热点演进趋势,深入把握新质生产力会计计量、ESG价值相关性等核心议题的研究现状,为理论框架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2. 规范分析法基于会计基本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构建"技术-制度-价值"三维分析框架。运用演绎推理方法,系统论证新质生产力要素的会计确认标准;采用归纳分析方法,提炼ESG绩效影响企业价值的传导路径;通过规范研究,设计兼顾科技创新特征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会计处理规范,为会计准则修订提供理论依据。

3. 比较研究法选取美国硅谷科技企业、欧洲绿色先锋企业以及我国创新型领军企业的ESG报告为样本,建立多维度比较分析框架。重点考察不同制度背景下,企业在研发资本化、碳资产计量、人力资本披露等方面的会计政策差异,提炼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ESG报告最佳实践,为我国企业提供借鉴。

4. 案例研究法采用理论抽样方法,选择在科技创新和ESG实践方面具有标杆意义的上市企业作为深度研究对象。通过文件分析、深度访谈等方法收集多源证据,运用模式匹配和解释构建技术,剖析企业在新质生产力价值计量和ESG信息披露方面的创新做法,验证理论假设的实践适用性。

(二)技术路线

1. 确定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根据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确定本研究的主题和具体研究问题。

2. 文献综述: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进行文献综述,了解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 理论分析:运用相关理论对新质生产力与 ESG 的融合发展进行理论分析,构建研究框架。

4. 实证研究:采用案例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新质生产力与 ESG 融合发展的会计实践进行实证分析。

5. 政策建议: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促进新质生产力与 ESG 融合发展的会计政策和制度建议。

6. 研究总结: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

四、研究预期成果

)研究报告

完成一份关于《从会计视角研究新质生产力与 ESG 的融合发展》的研究报告,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政策建议

提出一套促进新质生产力与 ESG 融合发展的会计政策和制度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

五、研究进度安排

(一)第一阶段(第 1 - 2 个月)

1. 确定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

2. 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

(二)第二阶段(第 3 - 4 个月)

1. 进行文献综述,构建研究框架。

2. 开展理论分析,探讨新质生产力与 ESG 的融合发展机制。

(三)第三阶段(第 5 - 6 个月)

1. 选取案例企业,进行案例研究和比较研究。

2. 分析案例企业在新质生产力与 ESG 融合发展方面的会计实践和效果。

(四)第四阶段(第 7 - 8 个月)

1. 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促进新质生产力与 ESG 融合发展的会计政策和制度建议。

2. 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初稿。

(五)第五阶段(第 9 - 10 个月)

1. 对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

2. 组织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论证和评审。

(六)第六阶段(第 11 - 12 个月)

1. 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

2. 提交最终研究成果,进行课题结题。

六、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基础可行

本研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三大领域的理论积淀为研究提供了充分支撑:在新质生产力研究方面,近年来学术界已形成包括创新经济学、知识资本理论、数字经济学等在内的完整理论体系;ESG研究领域已发展出利益相关者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等成熟框架;会计学科则具备完善的概念框架和准则体系,并在无形资产会计、环境会计等前沿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近年来在整合报告、非财务信息披露等方面的探索,为本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参照。这些丰富的理论资源能够确保研究的概念准确性和逻辑严密性。

(二)研究方法可行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体系具有充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文献研究法将通过系统检索Scopus、SSRN等权威数据库,确保文献覆盖的全面性和前沿性;规范分析法将基于会计概念框架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构建逻辑自洽的分析模型;比较研究法将建立包括制度环境、企业特征、披露实践等多维度的分析框架,保证比较的系统性;案例研究法将采用Yin提出的案例研究规范,通过多证据来源三角验证,提高研究发现的可信度。这些方法在会计与可持续发展交叉研究中已有成功应用先例,能够有效支撑本研究的开展。

(三)数据资料可行

国内外企业在新质生产力和 ESG 方面的实践不断发展,相关的数据资料和案例丰富,为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支持。

(四)研究团队可行

研究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会计研究经验和相关专业知识,能够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