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社区营造中社会工作方法的应用与本土化调适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9-14 浏览次数: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建设和发展愈发重要。社区营造旨在通过居民的参与和合作,提升社区的凝聚力、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助人自助的专业,其方法和理念在社区营造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目前我国社区营造中社会工作方法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且由于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西方的社会工作方法在我国社区营造实践中面临着本土化的挑战。

(二)选题意义

理论意义在于丰富和完善社区营造及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体系,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实践意义则是为社区营造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提高社区营造的质量和效果,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幸福感。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立足于我国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需求,旨在构建社会工作方法与社区营造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通过系统考察社会工作方法在社区营造中的应用现状,深入剖析其在我国特殊社会文化环境中的适应性问题,探索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本土社区治理需求的有效衔接机制。研究致力于揭示社会工作方法在社区营造中的功能定位和作用机理,识别其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结构性约束和文化张力,最终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本土化调适方案。

(二)研究内容

1. 社区营造与社会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本部分将系统梳理社区发展理论、社会资本理论、赋权理论等社区营造的核心理论基础,同时深入阐释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社会工作方法的价值理念和技术体系。重点分析两者在促进社区参与、培育社区资本、增强社区能力等方面的理论契合点,探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与社区营造目标的兼容性。

2. 社会工作方法在社区营造中的应用现状研究将全面考察社会工作方法在我国城乡社区营造中的实践形态,包括但不限于社区需求评估、资源整合、组织培育、能力建设等具体应用领域。重点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社区中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模式、实施路径和运行机制,考察专业社会工作与基层社区治理体系的互动关系。

3. 社会工作方法本土化面临的挑战研究将深入剖析西方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我国社区场域中遭遇的适应困境。从文化维度考察专业价值观与本土文化传统的张力,分析"助人自助"等核心理念在熟人社会中的理解偏差;从制度维度探讨专业服务与行政主导的社区治理体系的结构性矛盾;从实践维度反思标准化工作模式与社区多样性的匹配问题。特别关注社会工作专业权威与本土知识体系的冲突、程序化服务与在地化需求的脱节等现象,揭示本土化过程中的深层障碍和关键矛盾。

4. 社区营造中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调适策略基于对我国社区特性和发展需求的把握,研究将提出多层次、系统化的调适策略。在方法论层面,探索西方专业方法与本土工作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在技术层面,开发符合我国社区特点的评估工具和介入技术;在制度层面,构建社会工作与基层治理体系的协同机制;在文化层面,促进专业伦理与地方价值的有机融合。特别强调从"技术移植"到"理念内化"的转变路径,提出具有文化敏感性的社区工作模式,建立既能保持专业特性又能回应本土需求的社会工作实践体系。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采用系统性文献回顾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全面收集国内外关于社区营造和社会工作方法的研究文献。重点梳理近十年来的核心期刊论文、学术专著和政策文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献资料进行编码和归类。研究将建立"理论发展-实践应用-效果评估"的三维分析框架,深入考察社会工作方法在社区营造领域的理论演进脉络和实践创新趋势。通过文献研究,不仅可以把握该领域的学术前沿动态,还能识别现有研究的空白点和争议点,为本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二)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将设计结构化问卷,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问卷内容涵盖三个维度:社区居民对社会工作服务的认知度和满意度、社区工作者对专业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效果、管理人员对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价值评估。问卷设计将注重文化适应性和语言通俗性,采用Likert五级量表与开放式问题相结合的形式。通过预调查测试问卷的信效度后,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正式调查。调查数据将运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以揭示不同群体对社会工作方法在社区营造中应用的认知差异和需求特征。

(三)访谈法

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策略,选取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类型的社区作为访谈点。访谈对象包括三类关键人群:直接受益的社区居民代表、一线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机构负责人、参与社区营造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访谈采用半结构化形式,设计包含核心问题和追问要点的访谈提纲。在具体实施中,将根据受访者身份差异调整访谈重点:对居民侧重了解服务体验和需求变化,对工作者聚焦方法应用中的困难与创新,对管理者和专家则关注制度环境和发展建议。所有访谈均进行录音和文字转录,运用Nvivo软件进行质性数据分析,采用主题分析法提炼关键概念和关系模式。

(四)案例分析法

研究将根据典型性和多样性原则,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具有示范意义的社区营造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对每个案例采用"过程-机制-效果"的分析框架,通过文件资料分析、实地观察和多源数据三角验证等方法,系统考察社会工作方法在社区需求识别、资源动员、组织培育、项目设计等环节的具体应用。特别关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社区中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的差异化特征,通过跨案例比较分析,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实践智慧和本土化创新经验。案例分析结果将以叙事性描述和概念化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为构建本土化实践模式提供实证依据。

四、研究步骤与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1-2个月

1. 确定研究课题,组建研究团队。

2. 查阅相关文献,制定研究方案和调查问卷。

(二)调查阶段(3-5个月

1. 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

2. 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三)分析阶段(6-10个月

1. 对调查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社会工作方法在社区营造中的应用现状和问题。

2. 结合案例分析,探讨社会工作方法本土化面临的挑战和调适策略。

(四)总结阶段(11-12个月

1. 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

2. 组织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论证和评估,根据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五、预期成果

(一)研究报告

形成一份详细的《社区营造中社会工作方法的应用与本土化调适研究报告》,包括研究背景、目标、方法、内容、结果和建议等方面,为社区营造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实践应用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社区营造项目中,为社区营造工作提供具体的方法和策略,推动社区营造工作的发展。

六、研究的创新点

(一)理论创新

本研究突破性地构建了"社区营造-社会工作方法-本土化实践"三位一体的理论分析框架,填补了现有研究中跨学科理论整合的空白。通过将西方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中国特色社区治理理论进行创造性对话,提出了"文化适应性转型"的核心理论观点,深化了对专业方法本土化内在机理的认识。研究特别关注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现代社区工作理念的融合机制,创新性地提出"专业伦理在地化""技术方法情境化"的双重调适路径,为建构中国特色的社区工作理论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二)方法创新

本研究在方法论层面实现了三个重要突破:首先,开发了"宏观政策-中观组织-微观实践"的多层次分析方法,克服了以往研究视角单一的局限;其次,创新性地采用"循证实践-反思实践"的双循环研究路径,将实证分析与规范研究有机结合;最后,设计出"文化适应性评估指标体系",为衡量社会工作方法本土化程度提供了科学工具。在具体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创造性地将过程追踪法与案例比较法相结合,通过深度解剖典型社区的本土化实践过程,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特征和关键成功因素。

(三)实践创新

本研究的实践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了"渐进式调适"的实践策略,设计了从文化适应到技术改良再到制度创新的分阶段实施方案;二是开发了"社区诊断-方法匹配-效果评估"的标准化工作流程,为基层社区工作者提供了操作性强的工具包;三是构建了"政社协同"的本土化支持系统,创新性地整合了政府、专业机构、社区组织和居民等多方力量。这些创新不仅解决了社会工作方法"水土不服"的实践困境,还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本土化经验。

七、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可行性

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社区营造和社会工作方法的研究成果,为本次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参考。同时,相关学科的发展也为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借鉴。

(二)实践可行性

研究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社区工作和研究经验,能够深入社区开展调查和研究工作。此外,部分社区已经开展了社区营造和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为研究提供了实践平台和案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