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基于激光

——电弧复合焊接的核电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异种材料接头疲劳性能调控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2-08-15 浏览次数: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核电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核电蒸汽发生器是核电站中的关键设备之一,其传热管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核电站的安全与稳定运行。传热管通常采用异种材料焊接而成,以满足不同部位的性能要求。然而,异种材料接头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会受到复杂的力学和热学载荷作用,容易产生疲劳裂纹,从而影响传热管的使用寿命和核电站的安全性。

激光 - 电弧复合焊接作为一种先进的焊接技术,结合了激光焊接和电弧焊接的优点,具有焊接速度快、焊缝质量高、热影响区小等特点,在核电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异种材料焊接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关于激光 - 电弧复合焊接的核电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异种材料接头疲劳性能调控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二)选题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理论方面,通过研究激光 - 电弧复合焊接的核电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异种材料接头疲劳性能调控机制,可以丰富和完善异种材料焊接接头疲劳理论,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在实际应用方面,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核电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的设计、制造和维护提供技术指导,提高传热管的疲劳性能和使用寿命,降低核电站的运行风险,保障核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激光 - 电弧复合焊接的核电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异种材料接头疲劳性能调控的研究,揭示接头疲劳性能的影响因素和调控机制,建立接头疲劳性能预测模型,提出有效的疲劳性能调控方法,提高接头的疲劳性能和可靠性。

(二)研究内容

1.激光 - 电弧复合焊接工艺对接头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研究激光 - 电弧复合焊接工艺参数(如激光功率、电弧电流、焊接速度等)对接头组织形态、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最佳的焊接工艺参数。

2.接头疲劳性能测试与分析 采用疲劳试验方法,测试不同焊接工艺参数下接头的疲劳性能,分析接头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机制,研究接头疲劳寿命的影响因素。

3.接头疲劳性能调控机制研究 从微观组织、残余应力、焊接缺陷等方面研究接头疲劳性能的调控机制,揭示影响接头疲劳性能的关键因素,为疲劳性能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4.接头疲劳性能预测模型建立 基于试验数据和理论分析,建立激光 - 电弧复合焊接的核电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异种材料接头疲劳性能预测模型,实现对接头疲劳寿命的准确预测。

5.接头疲劳性能调控方法研究 根据接头疲劳性能调控机制和预测模型,提出有效的疲劳性能调控方法,如优化焊接工艺、改善接头微观组织、消除残余应力等,提高接头的疲劳性能和可靠性。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1.试验研究法 通过激光 - 电弧复合焊接试验,制备不同工艺参数下的核电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异种材料接头试样;采用疲劳试验方法,测试接头的疲劳性能;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接头的组织和性能。

2.理论分析方法 运用材料科学、力学等相关理论,分析接头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机制,研究接头疲劳性能的影响因素和调控机制。

3.数值模拟方法 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接头的焊接过程和疲劳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接头的应力分布、变形情况和疲劳寿命,为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提供参考。

(二)技术路线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如下:

1. 文献调研: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激光 - 电弧复合焊接技术、核电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异种材料焊接、接头疲劳性能研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2. 试验准备:设计并制造激光 - 电弧复合焊接试验装置,准备试验材料和设备,制定试验方案。

3. 焊接试验:按照试验方案进行激光 - 电弧复合焊接试验,制备不同工艺参数下的核电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异种材料接头试样。

4. 性能测试:对焊接接头试样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微观组织分析和疲劳性能测试,获取试验数据。

5. 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运用材料科学、力学等相关理论,分析试验数据,研究接头疲劳性能的影响因素和调控机制;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接头的焊接过程和疲劳性能进行数值模拟,验证理论分析结果。

6. 模型建立与调控方法研究:基于试验数据和理论分析,建立接头疲劳性能预测模型;根据模型和调控机制,提出有效的疲劳性能调控方法。

7. 结论与展望: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对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四、研究进度安排

(一)第一阶段(第 1 - 3 个月)

1.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课题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确定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撰写开题报告。

(二)第二阶段(第 4 - 10 个月)

1.设计并制造激光 - 电弧复合焊接试验装置,准备试验材料和设备。

2.进行激光 - 电弧复合焊接工艺试验,研究焊接工艺参数对接头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三)第三阶段(第 11 - 24 个月)

1.对焊接接头试样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微观组织分析和疲劳性能测试,获取试验数据。

2.运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接头疲劳性能的影响因素和调控机制。

(四)第四阶段(第 25 - 30 个月)

1.建立接头疲劳性能预测模型,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2.提出有效的疲劳性能调控方法,进行试验验证。

(五)第五阶段(第 31 - 36 个月)

1.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

2.对研究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准备结题验收。

五、预期成果

1.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2 - 3 篇,其中 SCI/EI 收录 1 - 2 篇。

2.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提出激光 - 电弧复合焊接的核电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异种材料接头疲劳性能调控的技术方案和建议。

3.建立激光 - 电弧复合焊接的核电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异种材料接头疲劳性能预测模型,为接头的设计和制造提供理论依据。

六、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可行性

本课题在理论层面具有充分的可行性基础。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材料连接方法,其理论基础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在热源物理特性方面,激光与电弧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已较为深入,包括等离子体行为、能量耦合机制、熔池动力学等关键科学问题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模型。这些理论成果为本课题研究异种材料焊接过程中的热力学行为提供了可靠的分析工具。

在材料科学领域,异种材料焊接涉及的冶金学理论已经相当成熟。材料相变理论、扩散动力学、界面反应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为理解焊接接头的微观组织演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发展的计算材料学方法,如相场模拟、分子动力学模拟等,为预测焊接接头微观组织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这些理论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于本课题的异种材料焊接研究。

在疲劳性能研究方面,断裂力学、损伤力学和疲劳寿命预测理论的发展为本课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Paris定律、Manson-Coffin方程等经典疲劳理论模型,以及近年来发展的多尺度疲劳理论,都为焊接接头疲劳性能的评估和预测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框架。同时,国内外学者在异种材料焊接接头疲劳行为方面已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疲劳裂纹萌生机理、扩展路径预测、寿命评估方法等,这些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方法选择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二)技术可行性

 

本课题在技术实施层面具备充分的条件保障。课题组配备了国际先进的激光-电弧复合焊接系统,该系统集成了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和数字化电弧焊接电源,可实现多种复合焊接模式的精确控制。设备配备的高速摄像系统和光谱分析仪能够实时监测焊接过程,为研究工艺-性能关系提供关键数据支持。

在材料分析测试方面,课题组拥有完备的材料表征平台,包括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仪(EBSD)、X射线衍射仪(XRD)等先进设备,可对焊接接头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多尺度表征。特别是配备的聚焦离子束(FIB)系统,能够实现纳米尺度组织的精确制备和观察,为研究异种材料界面行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疲劳性能测试方面,课题组拥有多台高频疲劳试验机和原位观测系统,可开展从室温到高温、从常规载荷到复杂谱载荷的各种疲劳试验。配合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和声发射监测系统,能够全面记录疲劳过程中的变形场演变和损伤累积行为。这些先进的测试手段为深入研究焊接接头疲劳损伤机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三)资源可行性

 

本课题在资源保障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经费支持上,课题获得了学校重点科研项目的专项资助,同时得到了合作企业的配套经费支持,能够充分保障设备使用、材料采购、测试分析等各项研究活动的开展。学校还设有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和学科建设专项经费,为课题的持续深入提供了额外的资金保障。

在人力资源方面,课题组形成了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3名、博士后2名、博士研究生5名和硕士研究生8名。团队成员专业背景互补,涵盖材料加工工程、机械工程、力学等多个学科方向,能够满足跨学科研究的需要。课题组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促进成员间的交流合作,保证研究工作的协同推进。

在信息资源方面,学校图书馆购买了包括Elsevier、Springer、ASME等在内的多个国际知名数据库,可便捷获取最新的研究文献和技术资料。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还建立了专门的文献共享平台,整合了国内外重要的学术资源。此外,课题组与多个国际知名研究机构保持学术交流,能够及时了解领域前沿动态。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课题组与多家装备制造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和技术中心,这些合作平台不仅提供了工程实际问题来源,也为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企业提供的实际工程案例和现场试验机会,将大大增强本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和推广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