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固定义齿联合活动义齿修复的低位性咬合重建治疗改善患者咬合功能的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8-15 浏览次数: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

咬合功能是口腔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咬合关系对于咀嚼、发音、颞下颌关节健康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如牙齿缺失、磨损、先天发育异常等,临床上常常会出现低位性咬合问题。低位性咬合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咀嚼效率,导致消化不良等全身健康问题,还可能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面部肌肉疲劳等一系列口腔及面部相关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对于低位性咬合的治疗方法有多种,其中固定义齿和活动义齿修复是较为常见的治疗手段。固定义齿具有美观、舒适、咀嚼效率高等优点,但对基牙条件要求较高,且修复范围相对局限;活动义齿则具有适应证广、可摘戴清洁方便等特点,但稳定性和咀嚼效能相对较差。单一的固定义齿或活动义齿修复在某些复杂的低位性咬合病例中,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探索固定义齿联合活动义齿修复的低位性咬合重建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研究意义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实践意义。从临床治疗角度看,低位性咬合作为一种复杂的咬合紊乱状态,其修复治疗一直是口腔修复领域的难点问题。本研究通过探索固定义齿与活动义齿联合修复的创新方案,有望突破传统单一修复方式的局限性,为临床医师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治疗选择。这种联合修复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固定义齿稳定性好和活动义齿适应性强的双重优势,在重建理想咬合高度的同时,更好地恢复患者的咀嚼效能和颞下颌关节功能。

从患者获益角度而言,该研究将直接提升低位性咬合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优化修复方案,不仅能改善患者的咀嚼效率和发音功能,还能缓解因咬合异常导致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进而改善患者的营养摄入和社交信心。特别是对于长期受困于咬合功能障碍的中老年患者群体,本研究成果将为其带来实质性的临床获益。

在学科发展层面,本研究将填补目前关于联合修复技术在低位性咬合重建中系统研究的空白。通过深入分析修复体设计、咬合参数调整、生物力学分布等关键因素,将形成一套规范化的治疗流程和评价体系,为口腔修复学科的理论发展注入新的内容。研究成果可为相关临床指南的制定提供循证依据,推动口腔修复技术向更精准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评估固定义齿联合活动义齿修复的低位性咬合重建治疗对患者咬合功能的改善效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咬合接触面积、咬合力量分布等咬合功能指标的变化。

2. 分析治疗后患者的咀嚼效率、咀嚼舒适度等主观感受的改善情况。

3. 探讨固定义齿联合活动义齿修复的低位性咬合重建治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研究内容

为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研究将开展以下具体内容:

1. 病例收集与分组:收集符合低位性咬合诊断标准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固定义齿联合活动义齿修复组和单一义齿修复对照组。

2. 治疗方案实施:对固定义齿联合活动义齿修复组患者进行固定义齿联合活动义齿修复的低位性咬合重建治疗,对单一义齿修复对照组患者进行相应的单一义齿修复治疗。

3. 咬合功能评估:在治疗前、治疗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分别采用咬合分析仪等设备对患者的咬合接触面积、咬合力量分布等咬合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患者的咀嚼效率、咀嚼舒适度等主观感受。

4. 数据分析与比较: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固定义齿联合活动义齿修复组和单一义齿修复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咬合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

5. 安全性评估:观察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评估固定义齿联合活动义齿修复的低位性咬合重建治疗的安全性。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制定明确的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确保研究对象的同质性和可比性。

2. 随机分组: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固定义齿联合活动义齿修复组和单一义齿修复对照组,每组患者数量根据样本量计算确定。

3. 治疗方法:固定义齿联合活动义齿修复组患者采用固定义齿联合活动义齿修复的低位性咬合重建治疗方案,单一义齿修复对照组患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固定义齿或活动义齿修复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主要观察指标为咬合接触面积、咬合力量分布、咀嚼效率、咀嚼舒适度等,次要观察指标为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5.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技术路线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下:

1. 病例收集:通过医院口腔科门诊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低位性咬合患者。

2. 随机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固定义齿联合活动义齿修复组和单一义齿修复对照组。

3. 治疗实施:按照治疗方案对两组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

4. 咬合功能评估:在治疗前、治疗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分别对患者进行咬合功能检测和问卷调查。

5.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6. 结果总结: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总结固定义齿联合活动义齿修复的低位性咬合重建治疗对患者咬合功能的改善效果,并撰写研究报告。

四、研究进度安排

本研究预计为期 1 年,具体研究进度安排如下:

 

1.  1 - 2 个月:完成研究方案的设计和伦理审批,制定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设计调查问卷等研究工具。

2. 3 - 4 个月: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并对患者进行治疗前的咬合功能评估和问卷调查。

3. 5 - 6 个月:对固定义齿联合活动义齿修复组和单一义齿修复对照组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并在治疗后 1 个月、3 个月对患者进行咬合功能评估和问卷调查。

4. 7 - 8 个月:继续对患者进行随访,在治疗后 6 个月对患者进行咬合功能评估和问卷调查,收集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信息。

5. 9 - 10 个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初稿。

6. 11 - 12 个月:对研究报告进行修改和完善,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和评审,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研究报告,最终完成研究报告的撰写和提交。

五、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预期成果

1.完成《固定义齿联合活动义齿修复的低位性咬合重建治疗改善患者咬合功能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总结固定义齿联合活动义齿修复的低位性咬合重建治疗对患者咬合功能的改善效果和安全性。

2.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推广本研究成果,为口腔修复领域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3.为低位性咬合患者提供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咬合功能和生活质量。

创新点

1.治疗方法创新:本研究采用固定义齿联合活动义齿修复的低位性咬合重建治疗方法,结合了固定义齿和活动义齿的优点,有望为低位性咬合患者提供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2.研究视角创新:本研究不仅关注患者的客观咬合功能指标的变化,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从多个角度评估治疗效果,更全面地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

3.临床应用创新:本研究结果将为口腔修复领域的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口腔修复技术的发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六、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技术可行性

本研究涉及的固定义齿和活动义齿修复技术是口腔修复领域的常规技术,研究团队成员均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技能,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这些技术。同时,本研究采用的咬合分析仪等检测设备在医院口腔科也较为常见,能够满足研究的需要。

人员可行性

本研究团队由口腔修复专业的临床医生、研究人员和统计人员组成,团队成员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研究经验,能够确保研究的顺利开展。此外,研究团队还将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指导和咨询,为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三)资源可行性

本研究依托医院口腔科的临床资源,能够收集到足够数量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同时,医院还具备完善的科研设施和条件,能够为研究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场地支持。此外,研究团队还将积极争取科研经费的支持,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

七、研究的风险与应对措施

研究风险

1.病例收集困难:由于低位性咬合患者的数量相对较少,可能会出现病例收集困难的情况,导致研究样本量不足。

2.患者依从性差:本研究需要患者进行多次随访和检测,可能会出现患者依从性差的情况,影响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治疗效果不佳:尽管本研究采用的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可能会出现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导致研究结果不理想。

应对措施

1.扩大病例收集范围:除了在医院口腔科门诊收集患者外,还将通过与其他医院口腔科的合作,扩大病例收集范围,确保研究样本量的充足。

2.加强患者教育和管理:在研究开始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研究介绍和教育,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同时,建立完善的患者随访制度,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和提醒,确保患者按时进行随访和检测。

3.优化治疗方案:在研究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同时,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会诊和指导,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