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人工影响天气下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措施分析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5-08-11 浏览次数: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干旱、洪涝、冰雹和霜冻等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传统的防灾减灾措施在面对突发性和极端性气象灾害时往往力不从心。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作为一种通过主动干预大气过程来改变局部气象条件的手段,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提供了新的路径。本课题将系统分析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现状、技术原理、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探讨优化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体系的对策建议,为提高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参考。研究将重点关注人工增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雾等核心技术在不同农业气象灾害场景下的应用效果评估,以及技术实施过程中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问题。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技术优化;灾害防御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象事件频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报告,过去20年间全球与天气相关的灾害数量显著增加,其中对农业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干旱、洪涝、冰雹和霜冻等灾害。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年均超过2000亿元,占全部自然灾害损失的60%以上。传统的被动防御型防灾减灾措施已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气象灾害形势。

人工影响天气(Weather Modification)是指基于对大气物理过程的科学认识,通过人为干预手段改变局部天气现象的技术方法。自20世纪40年代概念提出以来,该技术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得到应用和发展。我国自1958年开始系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组织体系和技术标准,在农业抗旱、防雹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防灾减灾、农业生产等方面的作用。

1.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方面,本研究将系统构建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理论框架,深化对人工干预与自然气象过程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丰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理论体系。当前学术界对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有效性评估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将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为这一争议提供科学证据。

实践意义体现在:一是为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提供新的技术路径,弥补传统措施的不足;二是优化现有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体系,提高作业精准度和效率;三是为政府部门制定农业防灾减灾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促进气象服务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在经济层面,有效的气象灾害防御可显著降低农业生产损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社会层面,可增强农村地区抵御气象风险的能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际研究进展

国际上对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叶。美国在1946年首次实现人工降雨实验,开启了现代人工影响天气研究的先河。随后,苏联、以色列等国家相继开展了系统研究。目前国际上主要形成了两大技术流派: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播云技术,重点研究催化剂的选取和投放方式;二是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动力影响技术,强调通过能量输入改变大气动力过程。

世界气象组织(WMO)于2015年发布的《人工影响天气现状与展望》报告指出,全球有超过50个国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活动,主要应用于增雨、防雹和消雾等领域。以色列通过长期实施人工增雨计划,使北部地区降水量增加约15%;俄罗斯开发的高炮防雹系统使农业区冰雹损失降低40-60%。近年来,国际研究热点转向纳米催化剂、无人机作业等新技术应用,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的生态效应评估。

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始于1958年,经过60多年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根据中国气象局数据,全国年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约5万次,防雹作业1万余次,服务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公里。在技术研发方面,我国科学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碘化银焰剂配方、高效催化装置和作业指挥系统。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一是催化剂研发,如新型纳米催化材料的应用;二是作业技术优化,包括雷达指挥、精准播撒等技术;三是效果评估方法,如随机化试验设计和数值模拟技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牵头实施的天河工程探索了跨流域人工调水技术,代表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创新成果。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基础理论研究、核心技术装备和效果评估体系方面仍存在差距。

2.3 研究评述

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当前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存在以下特点:一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但理论基础仍显薄弱;二是作业手段不断丰富但精准度和可控性有待提高;三是短期效果明显但长期生态影响研究不足;四是区域实践较多但系统性评估缺乏。特别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象事件的新特征对现有人工影响技术提出了挑战,亟需开展针对性研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农业主要气象灾害类型及影响机制研究

本部分将系统分析干旱、冰雹、霜冻、暴雨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形成机理、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路径。重点研究:

1. 不同农作物对气象灾害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差异

2. 气候变化背景下灾害特征的变化趋势

3. 灾害链效应及其对农业系统的复合影响

3.1.2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体系研究

深入剖析人工影响天气的核心技术原理及应用现状:

1. 人工增雨技术:催化剂选择(碘化银、干冰等)、播撒方式(飞机、火箭、地面发生器等)、作业条件判断标准

2. 人工防雹技术:爆炸影响法、催化剂播撒法、作业时机选择

3. 人工消雾技术:吸湿性物质消暖雾、制冷剂消冷雾

4. 人工防霜技术:烟雾法、加热法、扰动法

5. 新兴技术:纳米催化剂、无人机作业、智能决策系统等

3.1.3 技术应用效果评估

建立多维度评估体系,包括:

1. 直接效果评估:增雨量、防雹面积、消雾范围等

2. 农业效益评估:作物产量变化、品质改善、损失减少

3. 经济性评估:投入产出比、成本效益分析

4. 生态影响评估:对局地气候、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1.4 存在问题及优化对策

系统分析当前技术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 基础理论研究薄弱

2. 作业精准度不足

3. 跨区域协调机制缺失

4. 专业人才短缺

5. 装备现代化水平不高

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对策:

1. 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

2. 完善监测预警和决策系统

3. 健全组织管理和协调机制

4. 加强人才队伍和装备建设

5. 建立效果评估和风险管控体系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技术报告和政策文件,分析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重点研读《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等核心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WMO、中国气象局等机构的技术指南。

3.2.2 案例分析法

选取典型区域(如华北干旱区、西南冰雹多发区等)的人工影响天气实践案例,深入分析技术应用过程、实施效果和经验教训。通过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

3.2.3 数值模拟法

利用WRF、CMAQ等数值模式,模拟不同人工干预情景下的天气过程变化,评估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和预期效果。建立自然状态-人工干预的对比分析框架。

3.2.4 统计分析法

收集历史作业数据和农业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量化人工影响天气的农业减灾效益。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评估不同技术方案的经济性。

3.2.5 德尔菲法

组织气象、农业、环境等领域的专家开展多轮咨询,就关键技术参数、效果评估标准和未来发展方向等达成共识,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四、研究创新点

4.1 理论创新

本研究将构建灾害特征-技术干预-效果反馈的理论框架,揭示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机制。重点探讨:

1. 人工干预与自然气象过程的耦合机制

2. 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的可控性边界

3. 技术应用的生态阈值理论

4.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系统防控理论

4.2 技术创新

研究提出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智能作业决策系统,整合卫星遥感、天气雷达、地面观测等多维信息,实现:

1. 作业条件精准识别

2. 催化剂量精确计算

3. 作业时机优化选择

4. 效果实时反馈调整

开发适用于不同农业气象灾害场景的技术组合方案,如增雨-保墒协同技术、防雹-防风复合技术等。

4.3 应用创新

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应用:

1. 制定分区域、分作物的技术应用指南

2. 开发面向基层的简易决策工具

3. 构建多方参与的利益共享机制

4. 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

五、研究计划与预期成果

5.1 研究计划

本研究计划用1年时间完成,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1-3个月)

1. 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

2. 研究框架设计

3. 调研方案制定

第二阶段(4-6个月)

1. 实地调研与数据收集

2. 典型区域案例分析

3. 技术应用现状评估

第三阶段(7-9个月)

1. 数值模拟实验

2. 效果评估分析

3. 问题诊断

第四阶段(10-12个月)

1. 优化对策研究

2. 成果总结

3. 报告撰写

5.2 预期成果

5.2.1 学术成果

1. 完成研究报告1份

2. 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3篇

3. 形成人工影响天气农业应用技术指南

5.2.2 实践成果

1. 提出3-5项技术优化建议

2. 开发1套作业决策支持工具

3. 建立2-3个示范应用案例

5.2.3 社会效益

1. 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提供新技术方案

2. 促进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规范应用

3. 提升农业抗灾能力和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六、研究基础与可行性分析

6.1 研究基础

课题组长期从事农业气象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具备以下基础条件:

1. 拥有WRF、CMAQ等数值模式使用经验

2. 建立了覆盖主要农区的气象观测网络

3. 与多个省市气象部门保持合作关系

6.2 可行性分析

6.2.1 技术可行性

1.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已相对成熟

2. 评估方法有国际经验可借鉴

3. 数据分析工具完备

6.2.2 数据可行性

1. 气象和农业部门数据开放共享

2. 历史档案资料完整

3. 可获取实时监测数据

6.2.3 实施可行性

1. 研究团队专业结构合理

2. 合作单位支持力度大

3. 研究经费有保障

七、结语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作为主动应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重要手段,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本研究将通过系统分析技术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科学可行的优化对策,为推动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丰富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理论体系,也将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