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已成为决定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本文针对当前建筑工程成本控制领域存在的问题,系统分析了成本控制的要点和实施对策。研究表明,有效的成本控制需要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涉及招投标管理、施工工艺创新、材料控制、现场管理等多个环节。通过建立科学的成本控制体系,优化施工流程,加强人才培养和权责划分,建筑企业能够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成本优化,提升经济效益。本报告将详细探讨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理论基础、现存问题及解决对策,为建筑企业实施科学的成本管理提供参考。
随着城镇化推进和基建持续,建筑行业迎来机遇,但面临原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上升、竞争加剧等挑战。据统计,2022年建筑行业平均利润率降至3.5%左右,下降近40%。因此,通过成本控制提升盈利能力成为建筑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存在多种问题。部分企业受计划经济思维影响,成本控制意识薄弱,手段落后。即使认识到重要性,也缺乏科学控制方法。招投标管理不规范、施工监管不力、材料浪费严重等问题普遍,制约企业经济效益提升。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看,本研究将系统梳理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理论体系,构建全过程、多维度的成本控制框架,丰富和发展建筑工程管理理论。从实践层面看,本研究提出的成本控制对策可直接应用于建筑企业实际运营,帮助企业降低施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
此外,有效的成本控制还有助于推动建筑行业向精细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浪费,对于实现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成本控制的优化也能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经济的建筑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居住和生活需求。
国际上关于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早,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英国RICS提出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强调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美国PMI将成本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领域之一,提出成本估算、预算制定和成本控制的具体方法。日本建筑业界推行“精益建造”理念,通过消除浪费、优化流程实现成本控制。
国内学者对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成本控制方法,如价值工程、目标成本法等;二是影响因素分析,如设计变更、材料价格波动等;三是信息化技术应用,如BIM技术的成本管理功能。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某一环节或技术的成本控制,缺乏对建筑工程全过程成本控制的系统性研究。
(1)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该理论认为建筑工程成本应包括项目策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直至拆除的全过程成本。传统成本控制只关注建设期显性成本,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要求从长远考虑,通过前期投入增加换取后期运营维护成本降低。
(2)价值工程理论:价值工程通过分析产品功能与成本关系,寻求最低全生命周期成本可靠实现必要功能的管理技术。建筑工程中应用价值工程,优化设计方案,提高项目价值。
(3)目标成本管理理论:目标成本管理是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确定产品的目标售价和目标利润,倒推出目标成本,并通过设计、采购、生产等环节的成本控制确保目标成本的实现。建筑工程项目中应用目标成本管理,可以有效避免成本超支。
当前建筑行业招投标过程存在不规范现象,部分业主单位压低招标控制价,导致35%的项目控制价低于成本价。这种恶性竞争导致施工企业通过变更设计、偷工减料等方式弥补损失,增加了成本控制难度,埋下质量隐患。同时,造价咨询行业人才短缺,预算员缺乏现场经验,编制的工程量清单与实际偏差较大。40%的招标控制价存在漏项或计算错误。这种专业能力不足直接影响招投标阶段成本控制的准确性。
施工阶段是成本控制的关键期,但也是问题频发的阶段。不合理设计、缺乏科学论证的方案、机械配置不当及工序混乱导致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施工组织不当使成本增加2%-3%。材料管理粗放,占工程总成本约60%的建筑材料在采购、保管、使用环节缺乏有效控制,浪费严重。某住宅项目钢筋浪费率达5%,远超行业1%的合理水平。设计变更频繁,因前期设计深度不足或业主需求变化,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常见,且未严格执行审批程序,成本增加未能及时控制。某市政工程项目因设计变更增加的成本达合同价的15%,远超预期。
许多建筑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成本控制体系,制约了成本控制的效果。
一方面,成本控制责任划分不明确,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项目部的成本控制责任没有与个人绩效紧密挂钩,导致管理人员成本控制积极性不高。
另一方面,成本控制信息化水平低,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成本动态。许多项目仍采用手工记录、Excel表格等传统方式进行成本统计,数据采集滞后,分析粗糙,难以为成本控制决策提供及时支持。
此外,成本控制与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割裂的现象也比较普遍。项目为了控制成本而降低质量标准或拖延工期,最终增加了质量返修或工期延误的成本。
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应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均有控制要点。投资决策阶段重在科学调研与可行性研究,避免决策失误。设计阶段推行限额设计和价值工程,优化设计方案。招投标阶段编制准确招标控制价,制定合理评标办法,签订严密施工合同。施工阶段优化施工组织,加强材料管理,控制变更。材料成本控制尤为重要,需集中采购、限额领料、余料回收。
材料成本控制是建筑工程成本的重中之重,需建立科学的采购体系,实行集中采购和战略合作,加强现场管理,减少浪费,重视保管,防止损失。
人工成本控制包括合理配置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和加强考勤管理,通过优化配置、技能培训和实名制考勤系统,节省人工成本。
机械使用费控制需合理选择机械设备、提高利用率和加强维护保养,优化机械组合,降低使用费。
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建立完善的动态监控机制。首先,要建立成本预警系统,设置关键控制指标,当实际成本偏离目标成本达到一定比例时及时预警。某项目通过设置5%的成本偏差预警线,有效防止了成本失控。
其次,要实行成本动态分析,定期(如每月)召开成本分析会,对比目标成本和实际成本,分析偏差原因,制定纠偏措施。某施工企业通过月度成本分析,使项目成本偏差率从8%降至3%。
再次,要加强变更和签证管理,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评估每一项变更对成本的影响,确保变更的必要性和经济性。某项目通过严格的变更审批,减少不必要的变更费用300余万元。
成本控制体系是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应建立公司、项目部、作业班组三级网络,明确职责权限。公司负责制度制定、目标确定及监控;项目部负责实施管理;作业班组负责执行。此举助某施工企业利润率提升2.3个百分点。目标成本管理是体系建设关键,需科学确定并分解目标成本,建立考核机制与绩效挂钩。某房企实施后,项目成本超支率大幅下降。信息化建设支撑体系运行,建筑企业应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集成系统,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与分析。某建筑集团开发管理系统,实现数据互通,提高时效性。
施工组织设计优化是过程控制的首要环节,通过科学比选确定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法、顺序和资源配置。材料成本控制需采购、保管、使用多管齐下。人工成本控制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机械费控制重点在于提高机械利用率。
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成本控制能力的基础。建筑企业应当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管理人员能力。某建筑公司实施的"成本控制能手"培养计划,三年内培养出50余名优秀的成本控制骨干。
管理技术创新为成本控制提供新手段。积极推广应用BIM技术,探索大数据技术、无人机物联网等技术应用。某商业综合体项目应用BIM技术进行管线优化,减少设计变更,节约成本。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持续提升成本控制能力的关键。鼓励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案例库,定期分享最佳实践,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某施工企业通过建立案例库和分享平台,提升新项目成本控制水平。
未来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研究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向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深化,更加注重运营维护阶段的成本优化;二是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BIM、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在成本控制中发挥更大作用;三是向精细化方向发展,成本控制将细化到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工作面;四是向集成化发展,成本控制将与质量、安全、进度等管理要素更加紧密地结合。
建议后续研究重点关注以下方向: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方法研究,探索工业化建造方式下的成本优化路径;绿色建筑成本效益分析,研究绿色技术应用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成本控制机制,探索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管理的成本控制方法;人工智能在成本预测和控制中的应用,提高成本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本研究通过对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系统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第二,当前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招投标不规范、施工过程控制不力、成本控制体系不完善等。第三,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要点包括全过程控制、关键环节控制和动态控制。第四,提升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水平需要多措并举。既要建立健全成本控制体系,完善制度流程;又要加强施工过程控制,优化资源配置;还要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提升成本控制能力。总之,在建筑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加强成本控制已成为建筑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