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大跨径斜拉桥风致振动分析与防护技术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8-22 浏览次数:

一、选题背景

随着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大跨径斜拉桥因其跨越能力强、造型美观等优点,成为连接江河湖海两岸、山谷之间的重要交通设施。然而,大跨径斜拉桥结构轻柔、刚度相对较小,对风的作用较为敏感。在风荷载作用下,桥梁结构可能会产生各种形式的振动,这些振动不仅会影响桥梁的使用寿命和行车舒适性,甚至可能危及桥梁的结构安全。例如,早期斜拉桥由于材料和技术限制,跨度难以突破100米,且事故频发,其中风致振动是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虽然桥梁抗风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随着桥梁跨径的不断增大和结构形式的日益复杂,风致振动问题愈发突出,因此深入研究大跨径斜拉桥风致振动分析与防护技术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核心目标在于全面而深入地剖析大跨径斜拉桥在风力作用下产生振动的根本原理、明确其多样化的振动类型,并细致探究影响这些振动行为的多种因素。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既科学又高效的风致振动分析体系,该体系能够为理解振动现象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同时,研究还将积极探索并验证一系列实际可行的防护技术手段,旨在显著提升大跨径斜拉桥的抗风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综合性的研究工作,我们期望能够为确保桥梁在复杂多变的风环境中的结构安全性和正常运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并为同类桥梁工程的设计规划、施工建设及后续的运营维护提供宝贵的参考借鉴。

三、研究内容

(一)风致振动类型及机理研究

1. 涡激振动

(1) 当气流流经桥梁结构时,在结构的背风面会形成交替脱落的涡旋,这些涡旋会对结构产生周期性的横向力。当涡旋脱落频率与结构的某一阶自振频率接近时,就会引发结构的涡激振动。涡激振动通常表现为结构在较低风速下的限幅振动,其振动频率与结构的自振频率相关,振幅相对较小,但长期的涡激振动可能会导致结构疲劳损伤。

(2) 研究结构的外形尺寸、表面粗糙度、风速、风攻角等因素对涡激振动发生和强度的影响。例如,圆形截面的结构比矩形截面的结构更容易发生涡激振动,表面光滑的结构比粗糙结构的涡激振动更为明显。

2. 颤振

(1) 颤振是一种由空气动力、结构刚度和惯性力相互耦合作用产生的自激振动。当风速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结构会吸收风能,导致振动不断加剧,最终可能使结构发生破坏。

(2) 分析颤振产生的临界风速、频率以及影响因素,如结构的空气动力特性、刚度分布和质量分布等。

3. 抖振

(1) 抖振是由自然风中的脉动成分引起的随机振动。与涡激振动和颤振不同,抖振是一种限幅振动,但可能会引起结构的疲劳损伤和行车舒适性问题。

(2) 研究脉动风的特性,如风速谱、紊流积分尺度等对抖振响应的影响。

(二)风致振动分析方法研究

1. 理论分析

(1) 回顾桥梁抗风理论的发展历程,从二维颤振分析理论和抖振分析理论发展到现在的三维颤抖振分析理论。现有的理论大多基于准定常假设,考虑线性的影响因素,采用频域方法分析。但对于超大跨度的桥梁,需要考虑荷载非线性、材料非线性和位移非线性等的影响,因此要建立非线性的时域法来分析桥梁的风致振动。

(2) 研究静风荷载对桥梁结构的影响,静风荷载不但会引起桥面和桥塔抖振响应的非零均值,而且风荷载攻角的变化会影响静力三分力系数及其斜率的大小。另外,在脉动风作用引起结构变形后,原结构体系的平衡也会随之而改变,所以静风荷载应当参与不平衡力的计算。

2. 数值模拟

(1) 基于AR模型线性滤波法的基本原理,利用MATLAB软件编写模拟脉动风场的程序,并结合具体桥址处的气象资料实现对主梁脉动风场的数值模拟。通过功率谱函数和相关函数的检验验证风场模拟程序的可靠性。

(2) 运用有限元软件(如ANSYS)建立桥梁成桥阶段和施工最大单悬臂阶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动力特性分析。通过计算分析桥梁结构在静风荷载作用下的响应,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证明模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3) 基于时域分析方法,对桥梁结构进行抖振响应分析,并进一步分析气动导纳函数、平均风速、风攻角以及紊流积分尺度对桥梁抖振响应的影响。将气动导纳函数与紊流积分尺度二者结合起来,分析不同抖振力模型(准定常抖振力模型和考虑气动导纳修正的抖振力模型)对结构进行抖振响应分析上的差别。

3. 实验研究

(1) 设计风洞实验,模拟不同风速、风攻角和紊流度等风环境条件,对桥梁模型进行风致振动实验。通过实验数据,验证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并深入研究风致振动的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

(三)防护技术研究

1. 结构优化设计

(1) 研究不同主梁截面形式(如箱梁、桁架梁等)对风致振动的影响,通过优化主梁截面形状和尺寸,改善桥梁的气动性能,降低风致振动的发生概率和强度。

(2) 分析斜拉桥的扭弯比等气动稳定性指标,优化桥梁的结构体系,提高桥梁的气动稳定性。例如,汀九大桥扭弯比为2.78,表明其有良好的气动稳定性。

2. 附加阻尼装置

(1) 研究主动质量阻尼器(ATMD)、调谐质量阻尼器(TMD)等附加阻尼装置在大跨径斜拉桥风致振动控制中的应用。以苏通长江大桥为工程背景,建立风桥主动质量阻尼器的时域控制方程,利用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强化学习算法(DDPG)为主动质量阻尼器设计控制律,并与利用LQR算法所设计出的主动控制系统在抑振效果层面进行对比,检验利用强化学习算法所设计的控制系统在面对随机风环境及结构参数不确定时的鲁棒性能。

(2) 分析附加阻尼装置的安装位置、参数设置等对控制效果的影响,优化阻尼装置的设计方案。

3. 气动措施

(1) 研究在桥梁表面设置导流板、风嘴等气动措施,改善桥梁周围的气流分布,降低风致振动。通过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分析不同气动措施的减振效果,确定最佳的气动措施方案。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1. 进一步完善桥梁抗风理论体系,为超大跨度桥梁和复杂风环境下的桥梁抗风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推动风致振动分析方法和防护技术的发展,丰富桥梁工程领域的科研成果。

(二)工程实际意义

1. 提高大跨径斜拉桥的抗风性能,保障桥梁在复杂风环境下的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减少因风致振动导致的桥梁损坏和事故发生,降低桥梁的维护成本。

2. 为类似桥梁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桥梁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五、预期研究成果

1. 形成一份详细的大跨径斜拉桥风致振动分析与防护技术研究报告,报告内容包括风致振动类型及机理研究、分析方法研究、防护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内容,介绍现状、可行性的评估、具体实施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2. 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得出不同风致振动类型的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以及各种防护技术的减振效果和适用范围,提出针对性的防护技术建议。

3. 提出优化大跨径斜拉桥风致振动分析与防护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为实际工程操作提供参考。

六、研究计划

1. 开展文献综述,总结国内外关于桥梁抗风、特别是大跨径斜拉桥抗风的研究现状,提炼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 进行风洞试验和现场实测,获取大跨径斜拉桥在不同风环境下的风致振动数据,为理论研究提供实证基础。

3. 针对获取的数据,开展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揭示大跨径斜拉桥风致振动的内在机理和规律。

4. 基于前述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大跨径斜拉桥风致振动防护技术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其有效性。

5. 编写研究报告,系统阐述大跨径斜拉桥风致振动分析与防护技术的研究成果,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七、结论

1. 通过本研究,将形成一套完整的大跨径斜拉桥风致振动分析与防护技术体系,该体系将包括理论分析、数值模拟、风洞试验和现场实测等多个环节,为大跨径斜拉桥的抗风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 针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大跨径斜拉桥,将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风致振动防护技术方案,这些方案将基于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具有显著的减振效果和广泛的适用范围。

3. 本研究将深入探讨大跨径斜拉桥风致振动分析与防护技术的优化方法,提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优化策略和手段,这些策略将涵盖从设计到运营维护的各个环节,为实际工程提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