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乡村振兴背景下畜禽生态养殖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12-07 浏览次数:

一、课题背景与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畜禽养殖的新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实现农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目标。畜禽养殖作为农业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养殖方式存在环境污染、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生态养殖模式强调让畜禽在自然生态环境中按自身规律生长,而非集约化、工厂化养殖中使用促生长剂让畜禽违反自身生长发育规律快速生长。例如,农村一家一户少量饲养的不喂全价配合饲料的散养畜禽,在自然生态环境下生长,产品品质与口感优于集约化养殖的畜禽,但产量较低。乡村振兴需要发展生态养殖,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生态化发展。

(二)畜禽生态养殖技术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畜禽养殖技术课程可能存在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态养殖需求脱节的情况。传统课程可能更侧重于集约化养殖技术,对生态养殖技术涉及不足。而生态养殖在资源利用、环境改造、疾病防治等方面有独特要求,如生态养殖中可充分利用人工、半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培育和种植优良牧草,加强天然草地生态环境保护等。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以培养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生态养殖专业人才。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有助于推动畜禽养殖技术课程与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的畜禽生态养殖技术人才。同时,通过课程改革与实践,促进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畜禽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挖潜降耗、降低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在畜禽生态养殖方面有一定研究。在生态养殖模式上,结合本地资源与环境特征,进行了草地畜牧业生产系统优化的纵向与横向研究,如拟定人工草地绵羊、奶牛、肉牛放牧系统优化生产模式。在资源利用方面,提出畜禽放养策略,畜禽过了人工给温期后,可逐步放养到果园、山林、草地或高秆作物地里,自由采食野菜、草籽、昆虫,这种饲养方式能减少饲喂量、清除大田害虫和杂草、增强畜禽机体抵抗力、提高产品品质。同时,积极使用活菌制剂,其中的有益菌在动物肠道内繁殖,抑制病原菌,产生营养物质和消化酶,降低有害气体浓度,起到生物除臭作用。然而,国内在畜禽生态养殖技术课程方面的系统研究和实践相对较少,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畜禽生态养殖方面起步较早,有较为成熟的生态养殖模式和技术。例如,某些国家注重养殖环境的生态平衡,采用先进的粪便处理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减少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在课程方面,国外农业院校可能更注重实践教学和与实际养殖场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国外的研究成果和课程模式不能直接照搬到国内,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进行借鉴和改进。

(三)研究现状评述

国内外在畜禽生态养殖技术和课程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国内在课程系统研究和实践方面相对滞后。本课题将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经验,针对我国乡村振兴背景下畜禽生态养殖的需求,开展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三、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 构建适合乡村振兴需求的畜禽生态养殖技术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使其涵盖生态养殖的各个环节,包括环境改造、资源利用、养殖技术、疾病防治等。

2. 探索有效的畜禽生态养殖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虚拟仿真教学法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通过课程改革与实践,培养一批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畜禽生态养殖技术专业人才,推动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二)研究内容

1. 课程体系构建

(1) 生态养殖基本理论:介绍生态养殖的定义、原则、发展历程等,让学生了解生态养殖的基本概念。

(2) 生态养殖技术:包括生态饲料配制技术,根据畜禽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合理搭配青绿饲料等;生态养殖模式,如畜禽放养模式、林草结合模式、粮草间作模式等;生态防治技术,利用活菌制剂等生物方法防治疾病。

(3) 生态养殖场管理:涉及生态养殖场的规划设计,包括选址、功能分区(养殖区、饲料区、加工区、生活区等);设施设备管理,如自动化喂食系统、通风设备、温湿度控制系统的维护与更新;人员管理,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和考核机制;环境保护,加强养殖场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

(4) 生态养殖案例分析:选取国内外成功的生态养殖案例,如威宁县利用自身草山草坡等资源发展生态养殖的案例,分析其优势和经验;同时也分析失败的案例,吸取教训。

1. 教学方法改革

(1) 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生态养殖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分析某个生态养殖场在环境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让学生了解实际操作中的难点和要点。

(2) 项目教学法:将生态养殖场教学实践项目化,如让学生参与生态养殖场的规划设计项目,从选址到功能分区,再到设施设备选型等,让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掌握生态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

(3) 虚拟仿真教学法: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生态养殖场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操作训练,如模拟畜禽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毕业论文(设计)法:要求学生结合生态养殖场教学实践,撰写毕业论文(设计),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例如,学生可以研究某种生态饲料对畜禽生长性能的影响,或者分析某种生态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 实践教学改革

(1) 实践基地建设:与生态养殖场建立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例如,与威宁县的生态养殖场合作,让学生有机会实地参与生态养殖的各个环节,从畜禽品种选择与引进、饲养管理到产品加工与销售。

(2) 实践内容安排: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包括畜禽养殖基础知识学习,如畜禽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饲料营养需求等;畜禽饲养管理实践,如饲料调配、喂食、畜禽舍卫生管理、疾病预防与治疗等;畜禽繁殖技术实践,如配种、人工授精、孵化等;畜禽屠宰加工实践,如屠宰加工流程、质量检测等;市场调研实践,了解畜禽市场行情、销售渠道等。

(3) 实践指导: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和实践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践,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例如,教师在学生参与畜禽疾病防治实践时,指导学生正确诊断疾病、选择治疗方法和使用药物。

四、课题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畜禽生态养殖技术和课程研究的最新动态,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调查研究法:对畜禽养殖企业、养殖户和农业院校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畜禽生态养殖技术课程的需求和意见,为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依据。

3. 实验研究法:在实践教学中开展实验研究,如对比不同生态饲料对畜禽生长性能的影响,不同生态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为课程内容的优化提供实践依据。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国内外成功的生态养殖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为课程案例教学提供素材。

(二)研究步骤

1. 准备阶段(第1—2个月)

(1) 组建课题研究团队,明确团队成员的分工。

(2) 查阅相关文献,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3) 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畜禽生态养殖技术和课程现状。

1. 课程体系构建阶段(第3—4个月)

(1)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和文献研究,构建畜禽生态养殖技术课程体系框架。

(2) 确定课程内容,包括生态养殖基本理论、技术、管理和案例分析等方面。

(3) 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

3. 教学方法改革阶段(第5-7个月)

(1) 探索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虚拟仿真教学法等在畜禽生态养殖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2) 制定教学方法改革方案,并在部分课程中进行试点教学。

(3) 收集试点教学反馈意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

4. 实践教学改革阶段(第8-10个月)

(1) 与生态养殖场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2) 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制定实践教学计划。

(3) 开展实践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5. 总结与推广阶段(第11-12个月)

(1) 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评估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效果。

(2)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发表相关论文。

(3) 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在更多农业院校和畜禽养殖企业应用。

五、课题预期成果

1. 课程体系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畜禽生态养殖技术课程体系,包括教学大纲、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 教学方法方面:总结出一套适合畜禽生态养殖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虚拟仿真教学法等的具体应用模式和经验。

3. 人才培养方面:培养一批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畜禽生态养殖技术专业人才,学生在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

4. 社会效益方面:推动畜禽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畜禽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农学院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组成,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同时,组建课题研究团队,明确团队成员的分工和职责,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二)经费保障

学校将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课题研究,包括文献查阅、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材编写等方面的费用。同时,积极争取政府、企业等社会力量的支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三)人员保障

课题研究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畜禽养殖技术教学和研究经验,其中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等不同层次的教师,以及实践技术人员。团队成员将定期开展研讨活动,交流研究进展和经验,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包括课题研究计划制定、进度检查、成果评估等方面的制度。定期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保证研究质量。

七、结论

本研究经深入调研与分析得出,在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的当下,畜禽生态养殖技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当前课程存在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实践教学薄弱等问题,难以满足乡村对生态养殖人才的需求。本课题旨在结合乡村振兴要求与畜禽生态养殖新趋势,对课程进行系统改革与实践。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举措,有望培养出适应乡村发展、掌握生态养殖技术的专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