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5-09 浏览次数: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双减”政策旨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以背书、写练习题等单一、机械化方式为主。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常未充分考虑学生感受,导致作业量过多、质量不高,既未有效巩固学生知识,又占用了学生大量课外时间。同时,小学阶段下午两点多放学的初衷虽为减负,却引发校外补习班激增,形成校内减负校外增负且失控失管的局面。长期以来,教师在教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对课后作业重视程度不足,作业形式多年不变,多为在书上划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做练习册、背标准答案等传统作业,缺乏时代性,与生活脱节。

(二)研究意义

随着“双减”政策颁布,改进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策略迫在眉睫。合理设计作业,不仅能减轻学生负担,还能培养学生课外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社会适应力等综合素养,促使学生真正掌握课程内容,实现自我完善与升华,保障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事件,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双减”政策的有力指引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积极求变。精心设计简洁精妙、高效实用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于实践中深化认知。同时,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从知识掌握到品德践行等多维度考量。以此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健康成长,切实将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二)研究内容

1. 实践性作业设计策略

(1) 知行合一,切合实际: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养成健康人格。例如,在学习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家的意味”后,布置“孝亲敬长”行动计划实践性作业,包括请父母长辈讲述工作经历、在节日给父母长辈送礼物、向父母长辈汇报学习思想情况、给父母长辈盛饭端茶说感恩的话、拍一张全家福、看望未生活在一起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每天承担至少一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自选一项与孝亲敬长有关的作业等8项内容。

(2) 难易有度,层次分明:考虑不同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实践能力等差异,设计难易有度、层次分明、富有个性的实践性作业。在“孝亲敬长”行动计划中,第1-7项为选做,第8项为必做,总共至少需完成4项,针对学生学力基础不同情况作出相应调整。

(3) 形式丰富,激发兴趣:改变以往以背诵和默写为主的单一书面作业形式,丰富作业形式,提高作业趣味性。如设计游戏性作业,在讲授《守望精神家园》内容时,引导学生搜集美德故事,分成合作小组还原演绎,分析故事并编成情景剧本进行表演;设计实践性作业,在讲解《踏上强国之路》时,设计调查类作业,锻炼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1. 多元评价体系建立:改变原有只有教师参与、只关注结果的评价方式,建立由教师、学生、家长多方参与的多元评价方式。在“孝亲敬长”行动计划实践性作业中,评价方式有自我评价、父母长辈评价、小组评价、老师评价、总评等;评价等级有优秀、良好、需努力,可转换为积分兑奖,学期结束评选出班级“孝亲敬长之星”并张榜公布。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政策文件、教育论文等资料,了解“双减”政策要求和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案例分析法: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家的意味”等课程内容为例,分析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的具体实施情况和效果。

3. 行动研究法:在实际教学中开展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活动,不断调整和完善作业设计方案和评价体系,总结经验教训。

4.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调查学生对传统作业形式和新型实践性作业形式的看法和感受,以及家长对作业设计和评价的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步骤

1. 准备阶段(第1-2个月)

(1) 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

(2) 开展文献研究,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研究现状。

(3) 设计问卷调查表,确定调查对象。

2. 调查阶段(第3-4个月)

(1) 实施问卷调查,对学生和家长进行调查。

(2) 整理和分析调查数据,了解传统作业形式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家长对新型作业形式的期望。

3. 设计阶段(第5-6个月)

(1) 根据调查结果和研究目标,设计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方案和多元评价体系。

(2) 组织专家和教师对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和修改。

4. 实施阶段(第7-10个月)

(1) 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实践性作业设计和多元评价体系。

(2) 定期开展研讨活动,交流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及时调整和完善方案。

5. 总结阶段(第11-12个月)

(1) 整理和分析研究数据,总结研究成果。

(2)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和验收。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一)预期成果

1. 形成一套适合“双减”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方案,包括不同主题和课型的作业案例。

2.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

3. 发表相关研究论文,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成果。

4. 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创新点

1. 作业设计理念创新:突破传统知识性作业设计形式,强调实践性,注重知行合一,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2. 作业形式创新:丰富作业形式,引入游戏性作业、调查类作业等新型作业形式,提高作业趣味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3. 评价体系创新: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改变单一教师评价模式,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和家长评价,全面关注学生发展过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五、研究保障条件

(一)人员保障

本课题研究小组汇聚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研究能力突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骨干教师。团队成员均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多人曾主持或参与过市级以上课题研究,在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专业积淀。这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时间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本课题研究工作,将科学统筹教学与科研工作,为课题组成员安排充足的研究时间。具体措施包括:每周固定安排2个半天的集中研讨时间;寒暑假期间预留专门的研究时段;必要时可适当调整教学任务,确保课题研究能够按计划有序推进。

(三)资料保障

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道德与法治学科藏书,订阅了多种专业期刊,并建立了完善的电子资源数据库。同时,学校已开通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权威学术平台,为课题研究提供强大的文献支持。研究小组还可通过校际资源共享机制获取更多专业资料。

(四)经费保障

学校设立专项研究经费,预计投入5万元用于支持本课题研究。经费使用范围包括:购置专业书籍和参考资料(预算1.5万元)、开展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预算2万元)、组织专家讲座和研讨活动(预算1万元)、研究成果出版推广(预算0.5万元)。学校财务部门将确保经费及时到位,专款专用。

此外,学校还将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备支持,包括专用研究室、多媒体设备等,全方位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六、结论

本研究基于"双减"政策背景,围绕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展开探究,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实践性作业需紧扣课程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设计任务,如社会调查、法治辩论等,能有效提升学生道德判断力与法治素养,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其二,评价策略应突破传统纸笔测试局限,构建"过程+结果"多元评价体系,通过档案袋记录、同伴互评、教师动态反馈等方式,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评估。

其三,作业设计与评价需强化家校协同,引导家长参与实践过程监督,形成教育合力。

研究建议:未来可探索跨学科实践性作业模式,并利用数字化工具优化评价效率,为"双减"政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