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工程造价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工程的经济效益与资源配置效率。当前,我国建筑工程普遍面临“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三超”问题,据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大中型建筑项目中,约38%的项目造价超出初始预算10%以上,部分项目甚至超支30%。这一现象不仅增加了建设单位的投资风险,也制约了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工程造价改革工作方案》《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等政策的出台,行业对工程造价管理提出了“全过程、动态化、精细化”的新要求。传统的事后核算式造价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工程建设中设计变更、材料价格波动、施工工艺调整等动态变化因素。目前,全过程造价管理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痛点:各阶段造价数据割裂,缺乏有效衔接;动态控制指标体系不完善,风险预警滞后;BIM、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深度不足,难以实现实时管控。因此,探索科学、高效的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动态控制方法,成为解决行业痛点、提升项目管理水平的迫切需求。
本研究聚焦于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痛点,深入剖析各阶段核心要素,结合前沿技术与管理理念,细化动态控制的目标与实现路径。
本研究旨在突破传统造价管理静态化、碎片化的局限性,构建覆盖建筑工程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结算全阶段的造价动态控制体系。在项目决策阶段,通过经济评价模型、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对项目投资估算进行动态修正,充分考量市场波动、政策变化等外部因素;设计阶段引入价值工程理论,从限额设计、多方案比选等维度,优化设计方案以平衡功能与成本;招投标阶段建立综合评标体系,分析投标报价合理性与风险,防范恶意低价中标;施工阶段依托BIM技术与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人工、材料、机械等成本数据,结合进度计划进行偏差分析;竣工结算阶段构建争议解决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历史项目结算数据,确保结算结果客观公正。
研究将系统分析各阶段造价影响因素,针对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偏差、设计阶段的变更风险、施工阶段的材料价格波动等关键问题,建立涵盖成本偏差率、进度绩效指数等核心指标的动态控制指标体系。同时,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风险预警模型,通过历史数据训练模型,实现对造价风险的智能识别与分级预警。结合BIM、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针对住宅、商业综合体、市政工程等不同项目类型的特点,提出适配的动态控制方法。通过全过程造价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实现造价的实时监测;利用动态调整机制,对超支风险项目及时介入并精准调控;借助风险预警模型提前预判潜在风险,为建设单位、造价咨询企业提供包含操作流程、工具模板、风险应对策略的可操作实践方案,推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转型。
1. 理论意义:本研究整合工程造价管理、项目管理、系统工程等多学科理论,完善全过程造价动态控制的理论框架,填补当前研究中“重阶段管理、轻动态衔接”的空白,为后续数字化造价管理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 实践意义: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工程实践,帮助企业降低造价超支风险,提高投资回报率;推动造价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控制”转变,提升行业整体造价管理水平;助力数字化技术与造价管理的深度融合,加速建筑行业向智能化转型。
国外对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早,动态控制体系较为成熟。美国推行“价值工程(VE)”理念,将造价控制融入设计阶段,通过多方案比选实现造价优化;英国采用“工料测量师(QS)”制度,实现从项目策划到竣工结算的全过程动态跟踪。在技术应用方面,欧美国家广泛运用BIM技术进行造价建模与动态算量,如美国Autodesk公司开发的Revit软件可实现设计模型与造价数据的实时联动;新加坡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了材料价格动态数据库,为造价调整提供精准依据。此外,国外学者提出了挣值管理(EVM)、关键链法(CCM)等动态控制方法,形成了“目标设定—过程监测—偏差调整”的闭环管理模式。
国内全过程造价动态控制研究始于21世纪初,近年来随着政策推动取得显著进展。在理论研究上,国内学者提出了“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动态造价控制模型”等概念,探讨了设计变更、施工索赔等因素对造价的影响机制。在技术实践中,BIM技术在大型项目中逐步应用,如上海中心大厦通过BIM实现了造价的实时动态调整;部分企业搭建了基于大数据的材料价格监测平台,提升了造价调控的及时性。但国内研究仍存在不足:一是各阶段控制方法缺乏系统性衔接,难以形成全过程闭环;二是动态控制指标多依赖经验设定,缺乏量化分析;三是数字化技术应用多停留在算量层面,未实现与进度、质量等要素的协同管控。
综上,国外全过程造价动态控制在制度保障与技术应用上较为成熟,但与国内建筑市场环境、项目管理模式存在适配差异;国内研究虽贴合本土需求,但在系统性、数字化程度上仍有差距。本研究将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经验,结合国内工程实践特点,聚焦“动态衔接”与“数字化管控”两大核心,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控制方法。
梳理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结算各阶段的造价构成要素,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精度、建设规模设定;设计阶段的方案优化程度、图纸深度;招投标阶段的清单编制质量、评标办法;施工阶段的材料价格波动、设计变更、工期延误;竣工结算阶段的索赔处理、结算审核效率。通过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影响因素权重模型,明确各阶段控制重点。
针对各阶段核心影响因素,制定量化控制指标: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偏差率、功能成本比;设计阶段的限额设计达标率、图纸变更率;施工阶段的已完工程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偏差率、材料价格波动幅度。建立“阶段指标—过程指标—预警指标”三级指标体系,明确指标阈值与计算方法,为动态管控提供依据。
1. BIM协同管控方法:基于BIM技术构建“设计—造价—进度”一体化模型,实现设计变更后的造价自动核算、进度与造价的联动分析,开发模型碰撞检测与造价偏差预警功能。
2. 大数据动态调整方法:搭建材料价格、人工成本、机械租赁等数据库,运用回归分析预测价格走势,建立造价动态调整公式,实现施工阶段造价的实时更新。
3. 风险预警与应对方法: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造价风险预警模型,对超支风险进行分级预警,并提出针对性应对策略(如替代材料选用、施工工艺优化等)。
针对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厂房等不同项目类型,分析其造价特点与控制难点,结合案例对比验证上述方法的适用性,提出个性化动态控制方案。
1. 文献研究法:系统梳理国内外全过程造价管理相关文献、政策法规与学术成果,明确研究基础与不足。
2. 案例分析法:选取5-8个不同类型的建筑项目,跟踪其造价管理全过程,分析现有控制方法的优缺点,提取关键数据。
3. 实证研究法:选取1-2个试点项目,应用研究提出的动态控制方法,通过对比试点前后的造价偏差率、管控效率等指标,验证方法有效性。
4. 定量分析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构建影响因素权重模型与风险预警模型,实现指标量化与风险预判。
5. 技术模拟法:借助BIM软件(Revit、广联达BIM安装计量)进行模型搭建与造价模拟,测试数字化管控方法的可行性。
1. 前期准备阶段(第1-2个月):确定研究框架,查阅文献资料,完成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选取案例项目与试点项目。
2. 影响因素与指标体系构建阶段(第3-4个月):开展案例调研,识别各阶段造价影响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因素权重,构建三级动态控制指标体系。
3. 数字化控制方法研究阶段(第5-8个月):研究BIM协同管控、大数据动态调整等方法;搭建风险预警模型;完成数字化管控流程设计。
4. 适配性方案与实证验证阶段(第9-11个月):制定不同项目类型的适配方案;在试点项目中应用并收集数据,分析验证效果。
5. 成果总结阶段(第12个月):整理研究数据,完善控制方法与体系,撰写研究报告与学术论文。
1. 体系创新:构建覆盖全阶段的“指标—方法—预警”一体化动态控制体系,实现各阶段造价的无缝衔接与全程管控。
2. 技术融合创新:将BIM、大数据、机器学习深度融合于造价控制过程,开发“模型联动—数据预测—风险预警”的数字化管控流程,提升控制精准度与效率。
3. 方案适配创新:针对不同项目类型提出个性化动态控制方案,解决传统方法“一刀切”的适用性问题,增强实践指导价值。
通过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现状的深入调研与分析,开展全过程造价动态控制方法研究十分必要且可行。当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多侧重于阶段性控制,缺乏全过程的动态统筹,导致成本超支、资源浪费等问题频发。本课题将聚焦建筑工程从决策、设计到施工、竣工的各阶段,探索一套科学有效的动态控制方法。预期成果能够实时监控造价变化,及时调整控制策略,实现造价的精准管控,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