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高中阶段厌学心理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3-10-12 浏览次数:

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1 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高中阶段的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国家的人才培养战略。然而,近年来,高中生厌学现象日益严重,已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一现象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严重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生厌学心理的形成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社会压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家庭环境等,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对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

1.2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高中生厌学心理形成机制的理解,丰富和拓展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通过系统的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可以揭示厌学心理与个体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及社会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证据。

2. 实践意义:本研究将提出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和建议,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好地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合适的学习环境和支持。通过减轻社会压力、激发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方法和加强家校合作等措施,可以有效缓解高中生厌学情绪,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高中生厌学心理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逃学(truancy)、辍学(dropout)和拒绝上学(school refusal)等方面,探讨了学生逃学和辍学的原因及干预策略。Peter Kooranan等学者的研究表明,逃学行为与学校和班级内的社会相互影响存在显著相关。国内研究则更侧重于厌学问题的现状、原因和对策的综合分析。周晶晶等人在《中学生厌学心理的调查研究》中,揭示了高中生厌学比例较高的现象,并指出其与教师和现存教育制度的关系。兰靖、张念蒙的《隐形辍学论》进一步界定了厌学学生的范围,包括仍有学籍但心不在焉的“准辍学生”或“学困生”。

2.2 研究不足

尽管已有研究对高中生厌学心理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研究对象较为单一,缺乏对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地域学生的比较研究;二是研究方法多以量化研究为主,缺乏质性研究的深入剖析;三是研究视角较为局限,未能全面考虑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3. 研究目标与内容

3.1 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高中生厌学心理的现状及其成因,提出有效的干预策略和建议。具体目标包括:

1. 揭示高中生厌学心理的形成机制及其与个体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

2.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厌学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策略和建议。

3. 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干预策略的有效性,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3.2 研究内容

1. 高中生厌学心理的现状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高中生厌学心理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以及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地域学生的差异。

2. 高中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分析:从社会压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入手,深入分析高中生厌学心理的形成机制。

3. 高中生厌学心理的干预策略研究: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和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和建议,包括减轻社会压力、激发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方法和加强家校合作等方面。

4. 干预策略的实证研究:选取部分学校进行实证研究,验证干预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4. 研究方法

4.1 问卷调查法

设计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对高中生进行广泛调查,收集厌学心理的相关数据和信息。问卷内容涵盖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家庭环境等多个方面,以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4.2 访谈法

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和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对厌学心理的看法和感受。通过访谈可以获取更加深入和具体的信息,为成因分析和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4.3 观察法

在学校课堂和课外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表现和行为,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变化。通过观察可以直观地了解厌学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为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直观依据。

4.4 案例分析法

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厌学心理的具体表现和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和建议。案例分析法可以更加深入地剖析问题本质,为研究的深入和拓展提供有力支持。

5. 研究对象与样本

5.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高中阶段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民办高中等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

5.2 样本选择

根据研究目的和需要,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选择样本。首先,按照学校类型(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民办高中)进行分层,确保样本的代表性。然后,在每个分层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一定数量的学校和班级,最终确定参与研究的学生样本。

5.3 样本规模

考虑到研究的精确度和可操作性,计划在每个学校类型中选取至少3所学校,每所学校随机选择2-3个班级,每个班级的所有学生均作为研究对象。预计总样本量将达到数百名高中生,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普遍性。

6. 研究步骤与计划

6.1 准备阶段

组建研究团队:组建由教育学、心理学专家、一线教师及研究生组成的研究团队,明确各成员职责和任务。

设计研究工具:根据研究内容设计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和观察记录表等研究工具,并进行预测试以确保工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联系合作学校:与所选学校沟通联系,说明研究目的和意义,取得学校的支持和配合。

6.2 实施阶段

数据收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方式,全面收集高中生厌学心理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揭示厌学心理的现状及其成因。

干预策略制定: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和建议。

6.3 验证阶段

实证研究:选取部分学校进行实证研究,验证干预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反馈调整: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干预策略,确保其实用性和有效性。

6.4 总结阶段

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数据和分析结果,撰写详细的研究报告,包括研究背景、方法、结果、讨论和建议等部分。

成果汇报与交流:组织成果汇报会,向学术界、教育部门和学校等相关单位汇报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7. 预期成果与贡献

7.1 预期成果

揭示高中生厌学心理的现状及其成因:通过系统的调查和分析,揭示高中生厌学心理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以及其主要成因。

提出有效的干预策略和建议: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和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策略和建议,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验证干预策略的有效性: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干预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后续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7.2 贡献

理论贡献:丰富和拓展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为高中生厌学心理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证据。

实践贡献: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切实可行的干预策略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社会贡献:通过减轻学生厌学情绪、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人才培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8. 研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对策

8.1 困难

样本选取难度:高中学业繁重,学生配合度可能不高,影响样本的选取和数据的收集。

数据收集难度:部分学生可能对调查内容敏感或不愿透露真实想法,导致数据收集不全面或存在偏差。

干预策略实施难度:干预策略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配合和支持,实施难度较大。

8.2 对策

加强沟通与合作:与学生、教师和学校进行充分沟通,解释研究目的和意义,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保护学生隐私:在数据收集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原则,保护学生的隐私和权益。

多方联动实施干预: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和实施干预策略,形成合力推动研究的顺利开展。

9. 经费预算与设备需求

9.1 经费预算

研究团队费用:包括研究人员工资、差旅费等。

调查工具费用:如调查问卷打印、访谈录音设备购买等。

数据处理与分析费用:包括统计软件购买、数据分析服务等。

实证研究费用:如实验场地租赁、实验材料购买等。

其他费用:如会议组织、报告撰写等。

具体预算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规划和核算。

9.2 设备需求

调查工具:包括纸质问卷、电子问卷、访谈录音笔等。

数据处理设备:如电脑、统计软件等。

实证研究设备:根据具体实验设计确定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