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生物质能发电系统的燃烧效率改进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6-18 浏览次数:

一、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 生物质能概念与转换技术

生物质能作为可再生能源,为应对能源短缺和环境危机受到国内外高度重视。其转换途径主要有物理转换、化学转换和生物转化三种,涉及的技术包括生物质燃烧、生物质气化、生物质热解、生物质固化和生物质发酵等。其中,生物质燃烧技术是将生物质原料成型、破碎或直接送入燃烧设备燃烧,按燃料分类可分为生物质的直接燃烧及生物质气化燃烧。生物质气化燃烧可解决生物质燃料热容低、气化和负氧燃烧时焦油含量高、燃料供应存在周期性等问题,以及低热值气体燃烧困难和含焦油气体的燃尽问题。

1.2 生物质气化技术发展状况

1839年第一台气化炉问世,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大规模应用始于20世纪30、40年代。一战后,能源结构转向以油为主,生物质气化技术陷入停滞。70年代初,受石油危机影响,各国投入可再生能源研究,生物质气化技术焕发生机。

国外生物质气化装置规模大、自动化程度高、工艺复杂、造价高。美国Battelle生物质气化发电示范工程代表世界先进水平。UTin Win设计的户用气化炉可有效燃烧稻壳和厨房垃圾。

国内生物质气化技术80年代后快速发展。80年代初期,研制了固定床气化器和内燃机组成的稻壳发电机组。90年代中期,中科院广州能源所研制了流化床气化器组成的流化床气化发电系统。小型气化炉研究开发逐步推进,形成多个系列炉型。部分学者对气化炉进行改进,引入高温热管技术、PLC控制器等,解决了控制过程繁杂、操作员专业水平要求较高的问题。根据生物质气化原理设计出产热值和焦油含量低的内燃加热式气化炉。根据气化原理改进上吸式气化炉,设计适合农户使用的小型生物质气化系统。

1.3 影响生物质气化技术应用的关键问题

1. 生物质收集与预处理:生物质的收集与运输因其能量密度低且分散,成本占主导。预处理需增加设备和投资,推高运行成本。

2. 生物质气化技术问题:尽管已进入商业阶段,但核心技术如焦油净化尚未完全解决。焦油降低气化效率,污染环境,且堵塞管道。现有解决方法包括水洗、过滤、电捕和裂解等。如何降低焦油含量是重要研究课题。我国学者在焦油处理方面有大量研究,如吴正舜等研究稻壳气化焦油成分及温度影响,为催化裂解催化剂开发指明方向。鲍振博等分析焦油净化方法优缺点及应用。张存兰研究不同吸附剂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锯末吸附法具有原料易得、操作简便、吸附率较高等优点。目前焦油热裂解与催化裂解研究获得一定的进展,但距实际应用仍有段距离,因此,要彻底解决焦油问题,还应加大力度研究以获得一种经济实用的处理焦油的方法。

3. 废气污染:废气处理需大投资和场地,成为推广BGPG的主要障碍。对于小气化发电系统,增加废气处理设备将增加投资和运费,使许多用户放弃使用气化发电技术。

4. 发电循环改进与效率提升:受气化效率和气体机效率限制,简单气化气体机发电循环效率难超20%,单位电量生物质消耗量高。提高系统总效率是全面推广BGPG的前提。生物质IGCC可提升总效率,但受焦油处理与燃气轮机技术限制,在中国研究发展较难。因此,利用成熟技术,研制高效可行系统,是BGPG发展的主要课题。

1.4 课题研究意义

通过毕业设计加深学生对生物质气化燃料燃烧特性的理解,通过实验研究掌握生物质燃料燃烧特性,为提高生物质能发电系统的燃烧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生物质能发电技术的发展,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危机。

二、热力学循环在生物质燃烧中的能效改进

2.1 背景说明

生物质燃烧是指以农业、林业、畜牧业残余物质、农作物废弃物和能源林等可再生有机物为燃料进行燃烧,是一种清洁、低碳、环保的能源利用方式。然而,在生物质燃烧的过程中存在能量损失和环境污染问题,提高其能效具有重要意义。

2.2 热力学循环的基本原理

热力学循环是利用热能进行能量转换的过程,常见的热力学循环包括卡诺循环、布雷顿循环和燃气轮机循环等。这些循环通过烟气排放和余热回收等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3 热力学循环在生物质燃烧中的应用

1. 燃气轮机循环:生物质燃气轮机循环是将生物质用作燃料的燃气轮机系统。通过生物质的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燃气,驱动燃气轮机发电。该循环能够实现高效发电,并且可以利用余热进行蒸汽循环发电,提高发电系统的整体能效。

2. 布雷顿循环:布雷顿循环是一种热力机械轮机循环,通过高温高压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在生物质燃烧中应用布雷顿循环可以利用生物质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同时,还可以通过余热回收,用于加热和制冷等其他能源利用目的,提高了生物质燃烧的能源利用效率。

2.4 热力学循环中的能效改进手段

1. 提高燃烧效率:优化燃烧设备和控制燃烧过程,降低未燃尽物质和二氧化碳排放,提高能效。例如,调整进料速度,保证燃烧均匀。

2. 冷凝余热回收:设置冷凝器,释放热能用于多种用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废热利用:生物质燃烧产生的废热可回收利用,用于工业生产或供热供暖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5 案例分析

某生物质发电厂使用了热力学循环技术改进,提高了能效。通过优化燃烧设备,控制燃烧温度和氧气含量,提高了燃烧效率。使用冷凝余热回收技术回收烟气中的水蒸汽,利用余热进行发电厂内部的供热供暖,进一步提高了能效。同时,废热利用技术将废热再利用,满足了周边工业的热能需求,实现了能源的综合利用。

三、新型生物质能发电系统能量优化管理实验研究

3.1 新型生物质能发电系统概述

新型生物质能发电系统利用生物质废弃物,如秸秆、木屑等,通过燃烧或其他方式转化为电能。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能量转换效率不高、能量浪费等问题。

3.2 实验过程与方法

实验过程中,对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细致监测,从生物质的进料速度、燃烧温度,到发电设备的运行参数,都一一记录下来。

3.3 能量优化管理措施

1. 调整生物质的预处理方式:以前直接把秸秆扔进去烧,效果不太好。现在经过粉碎、干燥等预处理,燃烧更充分了,能量释放得也更彻底。

2. 对发电设备进行升级:更换了一些效率更高的发电机和变换器,让电能转换过程中的损耗大大降低。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这些优化措施,发电效率明显提高了,以前一度电需要消耗好多生物质,现在同样多的生物质能发出更多的电。而且,能量浪费现象也减少了,系统运行更加稳定。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1 研究方法

1. 实验研究:通过搭建生物质能发电系统实验平台,对不同生物质燃料、不同燃烧设备和工艺进行实验,监测燃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如温度、压力、气体成分等,分析燃烧效率的影响因素。

2. 案例分析:收集国内外生物质能发电系统的实际案例,分析其燃烧效率改进的措施和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3. 系统优化设计:结合实验研究和案例分析的结果,运用热力学、流体力学等理论知识,对生物质能发电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提出提高燃烧效率的具体方案。

4.2 技术路线

1. 第一阶段:文献调研与理论分析: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生物质能发电系统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热点,掌握热力学循环、燃烧理论等相关知识,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2. 第二阶段:实验平台搭建与实验研究:搭建生物质能发电系统实验平台,选择不同的生物质燃料和燃烧设备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燃烧效率的影响因素。

3. 第三阶段:案例收集与分析:收集国内外生物质能发电系统的实际案例,分析其燃烧效率改进的措施和效果,总结可借鉴的经验。

4. 第四阶段:系统优化设计与方案提出:结合实验研究和案例分析的结果,对生物质能发电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提出提高燃烧效率的具体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5. 第五阶段:成果总结与论文撰写: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撰写开题报告和相关论文。

五、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5.1 预期成果

1. 提出生物质能发电系统燃烧效率改进的有效措施,形成一套可行的优化方案。

2. 为生物质能发电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5.2 创新点

1. 综合运用热力学循环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对生物质能发电系统的燃烧效率进行全面分析和改进。

2. 提出基于余热回收和废热利用的生物质能发电系统能量优化管理方案,提高系统的整体能效。

六、结论

本课题围绕生物质能发电系统的燃烧效率改进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对生物质气化技术发展状况、影响应用的关键问题的分析,结合热力学循环在生物质燃烧中的能效改进研究和新型生物质能发电系统能量优化管理实验研究,提出了提高燃烧效率的有效措施和优化方案。预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生物质能发电系统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