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深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及防控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5-12 浏览次数:

一、选题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中高层建筑、地下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增多,深基坑工程日益普遍。深基坑建造需进行分层开挖和支护,此过程产生的噪音、震动等会对周围环境、建筑物和居民造成影响。例如,在某城市繁华地段的商业综合体建设中,深基坑深度达5米,周边紧邻居民楼和小型办公楼。开挖后,部分居民楼墙面出现细微裂缝,呈竖向或斜向,宽度几毫米到十几毫米不等;一些办公楼门窗变形,开合困难甚至出现缝隙,导致室内通风和隔音效果变差。因此,研究深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及防控,对提高城市建设质量、保护周围环境和建筑物安全意义重大。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致力于系统性地探究深基坑分层开挖支护技术对周边建筑物产生的复杂影响,通过多维度分析明确其内在作用机理和影响程度。研究将采用数值模拟、现场监测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剖析不同开挖阶段、支护参数变化与建筑物变形响应的关联性。研究成果将为深基坑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有效指导施工过程中的风险防控措施,从而显著提升深基坑建造质量,确保周边环境和建筑物的长期安全稳定。同时,本研究还将建立完整的评估体系,为类似工程提供可借鉴的技术标准和决策支持,推动深基坑工程技术向更安全、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三、研究内容

(一)深基坑相关基础

1. 定义与建造过程:深基坑一般指开挖深度超过5米(含5米)的坑槽。其建造过程包括测量放线、土方开挖、支护结构施工、降水排水等多个环节。以某商业综合体深基坑工程为例,先进行精确测量定位,确定基坑边界;接着采用分层分段开挖方式,每层开挖深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根据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支护结构,如支护桩加支撑体系;在开挖过程中,通过设置降水井进行降水排水,确保坑内干燥。

2. 分层开挖支护工程方法与设计原则:常见的工程方法有排桩支护、地下连续墙支护、土钉墙支护等。排桩支护通过在基坑周边设置一定间距的桩,形成连续的支护结构;地下连续墙则是利用挖槽设备,在地下挖出窄而深的沟槽,灌注混凝土形成连续的墙体;土钉墙支护是将土钉打入土体,与喷射混凝土面层共同作用。设计原则主要包括安全性、经济性和适用性。安全性要求支护结构能承受土体压力、水压力等荷载,保证基坑稳定;经济性需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选择支护形式和材料,降低成本;适用性要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支护方法。

(二)深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

1. 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1) 土体变形: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坑内土体被大量挖出,导致坑底土体应力释放,引起坑底土体回弹,同时周边土体向坑内产生侧向位移。这种土体变形会传递到临近建筑物的基础上,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

(2) 地下水变化:开挖常伴随地下水处理,若降水措施不当,如降水速度过快,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位下降会使土体有效应力增加,引起土体压缩沉降,还可能导致临近建筑物地基土出现不均匀沉降,影响建筑物稳定性。

2. 对建筑物结构、外观和使用的影响

(1) 建筑物沉降:如上述商业综合体工程,通过对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发现,距离基坑较近的几栋居民楼沉降量较大,其中一栋居民楼最大沉降量达到[X]厘米,且沉降速率在开挖后一段时间内持续增加。沉降会导致建筑物基础不均匀下沉,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和安全。

(2) 建筑物倾斜:由于基坑周边土体侧向位移不均匀,建筑物基础两侧土体压力产生差异,形成扭矩,当扭矩达到一定程度时,建筑物会发生倾斜。在该工程中,一栋办公楼倾斜率达到[X],超出正常建筑物允许倾斜范围。倾斜会破坏建筑物的结构平衡,严重时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

(3) 建筑物结构受损:土体变形使建筑物墙体、梁、柱等结构构件承受额外应力,当应力超过承载能力时,会出现裂缝、断裂等损伤。前面提到的居民楼墙面裂缝和办公楼门窗变形,都是结构受损的表现。结构受损会降低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影响其使用寿命。

(三)现有防控措施

1. 合理设计基坑支护: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支护形式和参数。如对于地质条件较好、周边环境简单的基坑,可采用土钉墙支护;对于地质条件复杂、周边有重要建筑物的基坑,可采用地下连续墙加内支撑的支护体系。同时,要确保支护结构的施工质量,如支护桩的入土深度、钢筋混凝土的强度等。

2. 科学控制降水:制定合理的降水方案,控制降水速度和范围。可采用分层降水、设置回灌井等方法,避免地下水位下降过快对周边建筑物造成影响。例如,在某工程中,通过设置回灌井,将抽取的地下水回灌到地下,保持地下水位稳定,有效减少了周边建筑物的沉降。

3. 加强现场监测:在建筑物上布置沉降观测点、倾斜观测点、裂缝观测点等,实时监测建筑物的变形情况。使用水准仪定期测量沉降观测点的高程变化,使用全站仪测量倾斜观测点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通过肉眼观察和使用裂缝观测仪监测裂缝的发展情况。同时,在基坑周边土体中布置测斜管、土压力盒等监测仪器,监测土体的侧向位移和土压力变化,及时掌握土体变形规律,为评估建筑物的安全性提供依据。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深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影响的研究现状和成果,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二)案例分析法

搜集大量实际深基坑开挖项目的资料,如工程地质报告、设计图纸、施工记录、监测数据等,分析不同工程中深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情况,总结经验教训。

(三)实地调研法

对正在施工或已完工的深基坑工程进行实地考察,与工程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和周边居民进行交流,了解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获取第一手资料。

(四)数值模拟法

借助有限元模拟软件(如ANSYS、ABAQUS等)建立数值模型,模拟深基坑开挖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变化和变形情况。在模型中,考虑土体的本构关系、地下水渗流、基坑支护结构等因素,通过有限元分析等方法计算出建筑物的沉降、倾斜、应力等参数。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对比分析,预测不同开挖方案和支护措施下建筑物可能出现的变形情况,为工程决策提供参考。

五、研究意义

(一)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结果将为深基坑分层开挖支护施工对周围环境和建筑物的保护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防控措施,减少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

(二)提高建造质量

通过研究,可优化深基坑建造过程,提高建造质量,保障周边环境和建筑物的安全,避免因施工不当导致的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

(三)促进可持续发展

为未来深基坑建造过程的规范化和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经验和参考依据,推动城市建设向更加安全、环保、高效的方向发展。

六、预期结果

(一)影响分析结果

通过研究,明确深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影响的可行性分析,包括影响机理、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等。了解不同地质条件、基坑深度、支护形式等因素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规律,为实际工程提供指导。

(二)防控方案结果

得到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土方挖掘和水土保持的优化方案,以及针对不同影响情况的防控措施。例如,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制定个性化的基坑支护方案和降水方案;建立完善的现场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过程中的问题。

(三)应用推广结果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中,验证其有效性和实用性。通过实际工程的检验,不断完善研究成果,为类似工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七、研究计划

(一)第一阶段(第1 - 2个月)

1. 确定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

2. 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成果,撰写文献综述。

(二)第二阶段(第3 - 6个月)

1. 搜集实际深基坑开挖项目的资料,进行案例分析。

2. 开展实地调研,与工程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和周边居民进行交流,获取第一手资料。

(三)第三阶段(第7 - 10个月)

1. 建立数值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2. 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对比分析。

(四)第四阶段(第11 - 12个月)

1. 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2. 对研究成果进行评审和修改,准备结题材料。

八、结论

通过对深基坑开挖工程实例及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发现深基坑开挖引发的土体应力变化,极易导致周边建筑物出现不均匀沉降、倾斜甚至开裂等损害,严重影响其安全与正常使用。目前,虽已有一些防控措施,但在复杂地质条件和密集建筑环境下的适用性及有效性仍待提升。本研究旨在系统分析深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机理,提出更具针对性与实用性的防控技术。研究成果将为保障深基坑施工安全及周边建筑物稳定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