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小学教育中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3-06-10 浏览次数: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德育和智育作为小学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然而,在实际的小学教育中,德育和智育往往存在分离的现象,教师更注重智育的发展,而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因此,研究小学教育中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选题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探索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可以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还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此外,本研究还可以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推动小学教育向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 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调研,全面把握当前小学教育中德育与智育的实施现状,深入分析两者分离的表现形式及其深层原因。重点关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表面化、形式化问题,探究课程设置、教学评价、教师观念等层面的制约因素,为后续研究提供问题导向。

2. 融合策略的创新探索基于现状调研结果,研究致力于探索德育与智育有机融合的有效教学策略。策略设计将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道德发展规律,开发适合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融合路径和方法。重点研究如何通过课程重构、教学设计、活动创新等方式,实现德育与智育的自然融合,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模式。

3. 教师专业能力的系统提升通过开发针对性的教师培训课程和指导手册,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实施德育与智育融合的专业能力。培训内容将涵盖德育要素挖掘、融合教学设计、多元评价实施等关键环节,帮助教师掌握"寓德于教"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促进教师在实践中的反思与成长。

4. 学生发展的全面促进研究将重点关注德育与智育融合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影响。通过科学的评估工具,系统考察融合教学对学生道德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促进作用。研究成果将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实践路径。

(二)研究内容

1. 现状的全面调研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对德育与智育关系的认识程度和实施现状;运用深度访谈挖掘教师在融合教学中的困惑和需求;结合课堂观察记录实际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情况。调研将重点关注语文、数学、科学等核心课程的德育实施现状,分析学科差异和年级特点,为策略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2. 理论基础的深化研究系统梳理中外教育史上关于德育与智育关系的重要理论,如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理论等。通过理论分析和比较研究,构建适合我国小学教育的"德智融合"理论框架,为教学实践提供科学指导。研究将特别关注新时代"五育融合"理念的内涵和实施路径。

3. 教学策略的系统开发在理论指导下,开发多层次的融合教学策略体系。在课程层面,研究如何挖掘各学科的德育要素,构建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德育课程体系;在教学层面,探索情境创设、问题讨论、价值澄清等融合教学方法;在评价层面,设计兼顾品德发展与学业进步的综合评价工具。策略开发将注重针对性和操作性,为教师提供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

4. 实践应用的行动研究选取实验学校开展行动研究,将融合教学策略应用于实际教学。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过程,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建立多元评估机制,采用学生作品分析、课堂观察记录、成长档案评估等方法,全面考察策略实施效果。研究成果将通过课例集、教学案例、教师指南等形式进行推广,促进经验的共享与传播。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小学教育中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小学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小学教育中德育与智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 行动研究法 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探索出的教学策略,不断反思和改进,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完善教学策略。

4. 案例分析法 选取一些成功的小学教育中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其经验和做法,为课题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步骤

1. 准备阶段(1-4个月

确定研究课题,组建研究团队。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制定研究方案。

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2. 调查阶段(5-10个月

发放调查问卷,对小学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

选取部分小学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小学教育中德育与智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 研究阶段(11-20个月

开展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理论基础研究。

探索小学教育中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选取部分小学进行教学策略的实践应用。

4. 总结阶段(21-24个月

对教学策略的实践应用效果进行评估。

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和应用。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一)预期成果

1. 研究报告:撰写《小学教育中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教学策略的研究报告》,总结研究过程和成果。

2. 教学案例集:收集和整理小学教育中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成功教学案例,形成教学案例集。

(二)创新点

1. 理论创新 将德育和智育理论进行有机整合,提出适合小学教育的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理论框架。

2. 实践创新 探索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小学教育中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应用和验证。

3. 方法创新 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深入地研究小学教育中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问题,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五、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人员可行性

研究团队成员在小学教育和教育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二)资料可行性

学校图书馆和网络资源丰富,能够提供大量与小学教育中与智育相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资料支持。

(三)时间可行性

本课题研究时间安排合理,各个阶段的任务明确,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研究任务。

(四)经费可行性

学校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用于课题研究的调查、资料收集、成果推广等方面,保证课题研究的经费需求。

六、研究的预期困难与解决措施

(一)预期困难

1. 教师认知与能力的双重挑战部分教师对德育与智育融合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层次,存在"德育是班主任工作"、"智育是学科教师任务"等片面认识。同时,教师在跨学科整合、德育要素挖掘、融合教学设计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不足,导致实施新型教学策略时面临较大困难。这种认知与能力的双重局限可能影响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策略实施的效果。

2. 教学实践中的现实制约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诸多现实困难:现行课程体系对学科德育的支撑不足;标准化考试导向下教学时间分配紧张;适合德育与智育融合的教学资源匮乏;大班额教学环境下个性化指导难以开展。这些结构性制约因素可能阻碍融合教学策略的有效落实,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3. 成果推广的深层阻力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可能遭遇传统教育观念的惯性阻力。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变革持观望态度;现有评价体系偏重学业成绩,对德育成效的考核流于形式;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执行存在滞后性。这些深层次问题可能延缓研究成果的转化进程,影响改革的广度和深度。

(二)解决措施

1. 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支持构建"理论引领+实践指导+反思提升"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开发模块化的培训课程,通过工作坊、案例研讨、教学观摩等形式,深化教师对德智融合的理解;建立专家指导团队,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咨询;搭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经验分享与协同创新。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将德智融合成效纳入教师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

2. 教学条件的优化保障推动形成"学校主导、多方协同"的资源保障机制。学校层面要调整课程安排,为融合教学预留弹性空间;教研组层面要开发共享资源库,提供优质的融合教学案例和素材;教师层面要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创造性实施教学。同时,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为教学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和资源倾斜。

3. 成果转化的渐进策略采取"试点先行、分层推进"的成果推广策略。先期在条件成熟的学校建立示范点,打造可复制的成功案例;中期通过区域教研活动扩大影响,形成辐射效应;后期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将成熟经验纳入政策体系,实现制度化推广。同时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媒体传播、成果展示等方式,营造支持改革的社会氛围,逐步转变传统教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