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基于生活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5-11 浏览次数: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脱节,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教学效果不佳。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只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如何基于生活实际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选题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方面,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理论,为基于生活实际的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在实践方面,本研究旨在探索出一套基于生活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提升。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构建基于生活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新范式,实现三个层面的研究目标:首先,通过系统性调查和诊断,全面把握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脱离生活实际的现状特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其次,基于生活教育理论和核心素养导向,探索开发具有创新性的生活化教学策略体系,重点研究生活情境创设、生活经验转化、生活实践引导等关键环节的有效实施路径。最后,通过教学行动研究,在实践中验证和完善生活化教学策略,构建"认知-体验-践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价值判断能力和法治素养,促进知行合一。三个目标层层递进,共同指向提升道德与法治教育实效性这一核心追求。

(二)研究内容

1.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对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的需求和期望。

2.基于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开发:研究如何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如社会热点、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等,将其融入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

3.基于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创新:探索适合基于生活实际教学的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4.基于生活实际的教学评价改革:研究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运用知识能力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采用系统性文献研究方法,全面梳理国内外基于生活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现状。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Web of Science等权威学术平台,以"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初中教学实践"等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重点关注近五年的研究成果。文献分析采用三级筛选机制:初筛基于标题和摘要,复筛基于研究方法和质量,终筛基于内容的深度和相关性。在文献梳理过程中,我们着重关注以下几个维度: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如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等);国内外生活化教学实践的典型模式;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特殊性;信息技术支持下生活化教学的新发展等。通过文献计量分析,绘制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演进图谱,识别研究前沿和空白点。同时建立文献分析编码体系,对关键概念、理论观点、实践方法等进行系统归类,为本研究构建坚实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基础。文献研究将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确保研究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二)调查研究法

 

本研究设计混合式调查研究方案,综合运用量化与质性研究方法,全面把握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现状与需求。在量化研究方面,开发两套标准化问卷:教师问卷聚焦生活化教学认知水平、实施现状、困难挑战和支持需求四个维度;学生问卷关注生活经验与课堂学习的联结程度、学习兴趣变化、能力发展感受和生活应用情况四个维度。问卷设计采用Likert五级量表与开放式问题相结合的形式,通过专家效度检验和预调研确保工具的信效度。调查取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策略,覆盖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初中学校,确保样本代表性。在质性研究方面,设计半结构化访谈提纲,选取典型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度访谈。教师访谈重点了解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效果反思和专业发展需求;学生访谈着重收集学习体验、行为改变和生活应用案例。所有访谈录音转录为文字资料,采用主题分析法进行编码归类。调查数据通过SPSS进行统计分析,结合NVivo进行质性资料分析,形成对教学现状的多维认知,为后续行动研究提供精准的问题导向。

 

(三)行动研究法

 

本研究采用参与式行动研究范式,构建"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螺旋式研究循环,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完善生活化教学模式。研究团队由高校研究者、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组成,形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共同体。行动研究实施分为四个阶段:诊断性阶段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前测等方式,确定生活化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规划性阶段基于问题设计针对性干预方案,明确研究主题(如"如何通过社区资源开展法治教育");行动性阶段在实验班级实施教学方案,全程记录教学过程;反思性阶段通过多种证据评估效果,优化下一轮行动计划。每个研究周期重点关注一个核心问题,通过3-5轮迭代逐步完善教学模式。行动研究特别关注以下几个创新方向:生活情境的创设策略(如利用校园事件、社会热点等真实情境);生活经验的转化机制(如何将学生生活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生活实践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研究过程中,采用三角验证法,通过课堂录像、教学日志、学生作品、测试反馈等多渠道收集证据,确保研究发现的可信度。行动研究的成果将形成系统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库和典型案例,为教学改革提供实践指导。

 

(四)案例研究法

 

本研究采用解释性多案例研究设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化教学实践进行深度剖析。案例选择遵循四项标准:典型性(反映生活化教学的本质特征);创新性(在教学策略或组织形式上有突破);有效性(经实践证明取得良好效果);完整性(具备完整的过程记录和效果证据)。每个案例研究按照"背景-干预-机制-结果"的分析框架展开:背景分析考察学校环境、学生特点和教学需求;干预描述详细呈现生活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机制探讨分析教学策略产生效果的内在原理;结果评估基于多维度证据评价教学成效。案例数据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教学设计方案、课堂实录视频、学生作业作品、教师反思日志、访谈记录等。数据分析采用模式匹配和解释构建技术,识别关键成功因素和可迁移经验。跨案例分析采用恒定比较法,寻找不同案例间的共性与差异,提炼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原则和适配条件。案例研究成果将以"案例+评析"的形式呈现,每个案例配套专家点评和实践建议,帮助教师理解案例背后的教学原理,避免简单模仿。最终形成分类分层的案例资源库,为不同情境下的生活化教学提供参考样板。

四、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1个月 - 3个月

1.组建研究团队,明确分工。

2.查阅相关文献,收集资料,制定研究方案。

3.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二)调查阶段(4个月 - 6个月

1.发放调查问卷,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

2.选取部分学校和班级进行访谈,深入了解教学现状和学生需求。

3.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三)实施阶段(7个月 - 12个月

1.根据调查结果,开发基于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

2.在部分学校和班级进行教学实践,实施基于生活实际的教学策略。

3.定期对教学实践进行观察和反思,收集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

(四)总结阶段(13个月 - 14个月

1.对教学实践进行全面总结,整理研究成果。

2.撰写研究报告,对基于生活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进行系统阐述。

3.邀请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和评估,推广研究成果。

五、预期成果

(一)研究报告

撰写《基于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报告》,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提出基于生活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策略和建议。

(二)教学资源集

开发一套基于生活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集,包括教学案例、课件、教学设计等,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支持。

(三)论文发表

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分享研究成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六、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人员保障

 

本研究团队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组成,他们在教学实践和教育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能够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的人员保障。

(二)资料保障

学校图书馆和网络资源丰富,能够提供大量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充足的资料支持。

(三)实践保障

本研究将在多所初中学校进行教学实践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本课题的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能够为研究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