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数字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机制的实践探索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3-22 浏览次数: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存在着衔接不紧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思政教育的目标要求。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其具有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等特点,能够打破时空限制,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机制的完善提供有力支撑。

(二)选题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看,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理论体系,深入探讨数字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规律和作用机制,为思政教育的理论创新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从实践层面看,通过探索数字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机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能够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有机衔接和协同发展,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 构建理论框架:本研究致力于系统梳理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学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深入分析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变革的内在机理。通过跨学科理论整合,构建包含技术支撑层、教学实施层、效果评估层在内的多维理论模型,阐明数字技术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作用路径和运行机制。

2. 探索实践路径:研究将立足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教学实际,针对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探索数字技术在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中的创新应用。重点研究数字技术如何优化教学目标设定、创新教学内容呈现、变革教学方法运用、改进教学评价实施,形成涵盖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课外拓展等环节的完整实践路径。

3. 完善教学机制:课题将着力构建系统化、长效化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机制。研究数字技术支持下的跨学段教学协同机制,探索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发展共同体,创新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模式,完善基于数据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通过机制创新,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在目标设定、内容安排、方法运用等方面的有机衔接和螺旋上升,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思政课教学新格局,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协同性和实效性。

(二)研究内容

1. 数字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

分析数字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探讨其对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和作用。

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目标和要求,梳理数字技术与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契合点。

借鉴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构建数字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理论模型。

2.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衔接情况。

分析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出制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因素。

探讨数字技术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作用和优势,明确数字技术赋能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3. 数字技术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研究数字技术在教学目标设定中的应用,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有机衔接和分层递进。

探索数字技术在教学内容整合中的应用,打破学科界限和学段壁垒,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创新数字技术在教学方法中的应用,如在线教学、虚拟仿真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构建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全面、客观、科学评价。

4. 数字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选取部分大中小学作为实验样本,开展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活动。

总结实践经验,及时调整和完善实践方案,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实践模式和案例。

建立数字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长效机制,保障教学实践的持续开展和深入推进。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2. 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和需求,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3. 案例研究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借鉴。

4. 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数字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实践验证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二)研究步骤

1. 准备阶段(1-3个月组建课题研究团队,明确分工和职责。开展文献调研,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

2. 调查研究阶段(4-8个月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现状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选取部分学校和班级作为实验样本,为实践探索做好准备。

3. 实践探索阶段(9-15个月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制定数字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方案。在实验样本学校和班级开展实践活动,不断调整和完善实践方案。定期组织研讨和交流活动,总结实践经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4. 总结推广阶段(16-18个月对实践探索的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提炼具有推广价值的实践模式和案例,组织开展成果推广活动。建立数字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长效,为思政课教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一)预期成果

1. 研究报告:形成《数字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机制的实践探索研究报告》,全面总结课题研究过程、方法、成果和结论。

2. 实践案例集:整理和编写数字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案例集,为其他学校提供参考和借鉴。

3. 教学资源库:建立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案例等,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二)创新点

1. 理论创新:本研究将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研究的学科局限,构建"技术-教育-社会"三维一体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将整合教育学理论、教育技术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的四重机制:技术赋能机制、学段衔接机制、协同育人机制和质量保障机制。研究将创新性地提出"数字思政素养"概念体系,包括技术应用素养、内容整合素养、学段衔接素养和协同育人素养四个维度,为数字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引。

2. 实践创新:本研究将开创性地探索形成"三段四维五环"的数字化思政课教学模式。"三段"指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学段的技术赋能策略;"四维"指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个方面的数字化转型;"五环"指备课、授课、互动、实践、评价五个教学环节的技术创新应用。研究将重点开发三类特色实践:一是基于VR/AR技术的沉浸式思政教学,如虚拟红色教育基地体验;二是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化思政教学,如学情智能诊断与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三是基于社交媒体的互动式思政教学,如跨学段主题研讨社区。

3. 机制创新:本研究将系统构建数字技术赋能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长效机制。该机制包含四大子系统:一是"云端协同"的跨学段教研机制,通过线上教研平台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深度协作;二是"智能匹配"的资源共享机制,运用推荐算法实现教学资源的精准推送;三是"数据驱动"的质量监测机制,基于学习分析技术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优化;四是"多元参与"的评价反馈机制,构建包含学生、教师、家长、专家等多主体的综合评价体系。

五、研究基础与保障

一)研究基础

课题负责人和研究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思政课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近年来在思政教育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团队成员熟悉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备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学校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平台,能够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二)保障措施

1. 组织保障: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确保研究工作有序进行。

2. 经费保障:积极争取学校和相关部门的经费支持,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合理安排经费使用,确保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 时间保障:合理安排研究时间,确保课题研究计划进行。课题组成员要合理调整教学和科研工作,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题研究中。

4. 技术保障:加强与信息技术部门的合作,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建立数字技术应用平台,确保数字技术思政课教学中的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