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面向低碳城市的智慧园林碳汇能力评估体系及优化调控技术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5-06-16 浏览次数: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低碳城市建设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园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碳汇功能,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缓温室效应。智慧园林则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园林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为提升园林碳汇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目前对于智慧园林碳汇能力的评估体系尚未完善,优化调控技术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开展面向低碳城市的智慧园林碳汇能力评估体系及优化调控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构建科学合理的智慧园林碳汇能力评估体系,明确影响智慧园林碳汇能力的关键因素,为准确评估智慧园林的碳汇贡献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研发有效的优化调控技术,提高智慧园林的碳汇能力,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此外,本研究成果还将有助于推动智慧园林的发展,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构建面向低碳城市的智慧园林碳汇能力评估体系,包括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和评估模型。

2.分析影响智慧园林碳汇能力的关键因素,明确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研发智慧园林碳汇能力优化调控技术,提出针对性的优化调控策略。

4.通过案例分析,验证评估体系和优化调控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研究内容

1.智慧园林碳汇能力评估体系构建

(1)研究智慧园林碳汇的概念、内涵和特点,明确评估的对象和范围。

(2)筛选和确定评估指标,包括植物碳汇、土壤碳汇、水体碳汇等方面的指标。

(3)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如实地调查法、模型模拟法、遥感监测法等。

(4)建立评估模型,综合考虑各评估指标的权重和相互关系。

2.影响智慧园林碳汇能力的关键因素分析

(1)从植物种类、种植密度、养护管理、气象条件等方面,分析影响智慧园林碳汇能力的因素。

(2)运用统计学方法和机器学习算法,确定各因素对智慧园林碳汇能力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

(3)建立影响因素与智慧园林碳汇能力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

3.智慧园林碳汇能力优化调控技术研发

(1)根据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优化调控策略,如植物配置优化、养护管理改进、信息技术应用等。

(2)研发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智慧园林碳汇管理系统,实现对智慧园林碳汇能力的实时监测和精准调控。

(3)开展优化调控技术的试验研究,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4.案例分析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智慧园林项目作为案例,运用构建的评估体系和研发的优化调控技术进行评估和调控。

(2)对比分析案例项目在优化调控前后的碳汇能力变化情况,总结经验教训,为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智慧园林碳汇能力评估和优化调控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实地调查法:对不同类型的智慧园林进行实地调查,获取植物种类、生长状况、土壤性质等基础数据,为评估和分析提供依据。

3.模型模拟法:运用生态模型和数学模型,模拟智慧园林的碳汇过程和变化趋势,预测不同情景下的碳汇能力。

4.实验研究法:开展盆栽实验、小区实验等,研究不同因素对智慧园林碳汇能力的影响,验证优化调控技术的效果。

5.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智慧园林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总结经验教训,为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二)技术路线

1.数据收集与整理: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收集智慧园林碳汇能力评估和优化调控所需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2.评估体系构建:根据数据收集和分析结果,筛选和确定评估指标,选择评估方法,建立评估模型,构建智慧园林碳汇能力评估体系。

3.因素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和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影响智慧园林碳汇能力的关键因素,确定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技术研发:根据因素分析结果,提出优化调控策略,研发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智慧园林碳汇管理系统。

5.案例验证:选择典型的智慧园林案例,运用构建的评估体系和研发的优化调控技术进行评估和调控,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6.与推广: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项目中,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四、研究计划与预期成果

(一)研究计划

本研究计划分为四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1. 第一阶段(第 1 个月)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智慧园林碳汇能力评估和优化调控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研究方案和路线,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组建研究团队,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

2. 第二阶段(第2个月 - 3个月开展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收集智慧园林碳汇能力评估和优化调控所需的数据构建智慧园林碳汇能力评估体系,包括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和评估模型分析影响智慧园林碳汇能力的关键因素,建立影响因素与智慧园林碳汇能力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

3. 第三阶段(第4个月 - 6个月 研发智慧园林碳汇能力优化调控技术,提出针对性的优化调控策略开发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智慧园林碳汇管理系统选择典型的智慧园林案例,进行评估和调控,验证评估体系和优化调控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 第四阶段(第7个月 - 8个月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组织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和验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项目中,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二)预期成果

1.学术论文:在国内外相关期刊上发表 3 - 5篇学术论文,其中 SCI/EI 收录 1 - 2 篇。

2.研究报告:撰写《面向低碳城市的智慧园林碳汇能力评估体系及优化调控技术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3.软件权:申请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智慧园林碳汇管理系统软件著作权 1 - 2 项。

4.技术专利:申请智慧园林碳汇能力优化调控技术相关的发明专利 1 - 2 项。 5 实际应用: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智慧园林项目中,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示范。

五、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本研究在智慧园林碳汇能力评估领域实现了重要突破。首先,在理论方法层面,创新性地构建了"三维一体"的评估体系框架,即从"植物固碳-土壤储碳-管理减碳"三个维度,系统整合了智慧园林的碳汇功能。该体系突破了传统评估仅关注植被碳汇的局限,首次将智慧化管理带来的减排效应纳入评估范围,并建立了包含12个一级指标、36个二级指标的完整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在技术应用层面,研究开创性地将物联网感知技术与碳通量监测方法相结合,研发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碳汇动态评估平台,实现了园林碳汇能力的分钟级监测和可视化呈现。同时,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碳汇预测模型,可对未来72小时的碳汇变化进行精准预测。第三,在实践指导层面,研究提出了"空间优化-植物配置-智慧管控"三位一体的碳汇提升策略,开发了针对不同气候区、不同园林类型的差异化优化方案,为城市绿地低碳建设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

 

(二)不足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在评估体系的适用性方面,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气候区的园林植物组成、土壤特性差异显著,当前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在跨区域应用时可能需要针对性地调整权重参数。同时,对于历史文化名园等特殊类型的园林景观,其保护要求与碳汇功能之间的平衡关系还需深入研究。在技术实施层面,现有监测设备的成本较高,大规模部署存在经济可行性挑战,且部分传感器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的稳定性有待提升。此外,园林碳汇涉及复杂的生态过程,目前的模型在长期预测精度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未来研究将重点加强三方面工作:一是开展多区域验证试验,完善评估体系的适应性;二是研发高性价比的监测设备,降低技术应用门槛;三是深化生态过程机理研究,提升模型的预测能力

六、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基础可行

国内外学者在园林碳汇、智慧园林等领域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技术条件可行

目前,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智慧园林碳汇能力的监测和调控提供了技术支持。,本研究团队具备相关的技术研发能力和经验,能够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研究团队可行

本研究团队由园林学、生态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人员组成,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团队之间分工明确、协作良好,能够为研究提供有力的人力保障。

(四)经费保障可行

本研究已经获得了相关的科研经费支持,能够满足研究过程中所需的设备购置、实验测试、人员培训等费用,为研究的顺利提供了经费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