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图书馆图书资料 “藏、借、阅、研” 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效能评估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7-18 浏览次数: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多元化,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将“藏”“借”“阅”“研”等功能相对分离,已难以满足现代读者高效获取和利用信息的需求。“藏、借、阅、研” 一体化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它打破了传统管理模式的界限,将图书资料的收藏、借阅、阅览和研究功能有机结合,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然而,目前对于这种新型管理模式的效能评估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选题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 “藏、借、阅、研” 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和效果,为图书馆优化管理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该模式效能的评估,可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促进图书馆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提升图书馆在信息服务领域的竞争力。同时,本研究成果也可为其他图书馆在推广和应用该管理模式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图书馆图书资料 “藏、借、阅、研” 一体化管理模式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实际运行的管理模式进行效能评估,分析其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

(二)研究内容

1.“藏、借、阅、研” 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理论研究 深入探讨 “藏、借、阅、研” 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内涵、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其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和联系,为效能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2.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综合考虑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服务质量、读者满意度等多个方面,运用科学的方法构建一套全面、客观、可操作的 “藏、借、阅、研” 一体化管理模式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3.评估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对 “藏、借、阅、研” 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效能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4.实证研究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对其 “藏、借、阅、研” 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效能进行评估,分析评估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5.改进建议的提出 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结合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提高 “藏、借、阅、研” 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效能。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 “藏、借、阅、研” 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对图书馆的读者和工作人员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 “藏、借、阅、研” 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认知、需求和满意度,为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效能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3.专家访谈法 邀请图书馆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听取他们对 “藏、借、阅、研” 一体化管理模式效能评估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层次分析法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估指标的权重,使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准确。

5.模糊综合评价法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 “藏、借、阅、研” 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效能进行综合评价,得出量化的评估结果。

(二)技术路线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如下:

1. 准备阶段 确定研究课题,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研究现状,制定研究方案。

2. 指标体系构建阶段 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构建 “藏、借、阅、研” 一体化管理模式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3. 评估方法选择与应用阶段 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如模糊综合评价法,对 “藏、借、阅、研” 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效能进行评估。

4. 实证研究阶段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数据,运用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5. 结果分析与建议提出阶段 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6. 总结阶段 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一)预期成果

1. 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将建立一套系统化、多维度的图书馆"藏、借、阅、研"一体化管理模式效能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四个一级指标、十二个二级指标和三十六个三级指标,全面覆盖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各关键环节。指标体系设计注重科学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既包含图书流通率、读者到馆率等量化指标,也涵盖用户满意度、学术影响力等质性指标。

 

2. 学术论文的创新研究  

 

计划在《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题为《图书馆"藏、借、阅、研"一体化管理模式效能评估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将重点阐述三个创新点:一是提出"需求-资源-服务-效益"的效能评估理论框架,揭示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内在作用机理;二是开发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的混合评估方法,解决定性指标量化难题;三是通过实证研究验证评估体系的有效性,分析影响效能的关键因素。

 

3. 管理优化的实践方案  

 

基于评估研究发现,研究将提出"三位一体"的改进方案。在资源建设方面,建议建立需求驱动的动态调整机制,优化馆藏结构;在空间布局方面,设计功能复合的弹性空间模块,提升空间使用效率;在服务创新方面,构建融入科研过程的嵌入式服务体系;在技术支撑方面,推荐智能架位管理系统、读者行为分析系统等智慧化解决方案。

 

(二)创新点

 

1. 理论创新:构建效能评估新框架  

 

本研究突破了传统图书馆评估偏重单一环节的局限,创新性地构建了"藏、借、阅、研"协同发展的效能评估理论模型。该模型从三个维度拓展了现有理论:一是提出"资源-服务-空间-科研"四元协同理论,揭示一体化管理模式的价值创造机制;二是建立"效能影响因素漏斗模型",识别出5个关键驱动因子和12个调节变量;三是完善了图书馆服务链理论,将科研支持作为重要环节纳入评估体系。

 

2. 方法创新:开发混合评估新工具  

 

在评估方法上实现三大突破:一是创建"定量+定性"的混合评估框架,平衡客观数据与主观评价;二是设计"静态+动态"的评估机制,既评估当前效能水平,又监测效能变化趋势;三是开发"标准化+定制化"的评估工具,满足不同类型图书馆的评估需求。特别具有创新性的是构建了基于大数据的效能监测平台,通过采集图书流通数据、空间使用数据、读者行为数据等多源信息,实现效能的实时评估和可视化呈现。

 

3. 实践创新:形成管理模式优化新路径  

 

研究成果在实践应用方面体现三个创新:一是提出了"效能诊断-瓶颈分析-精准改进"的优化路径,改变了经验式管理模式;二是开发了"标杆管理工具包",包含22个最佳实践案例和15个改进模板,助力图书馆对标提升;三是建立了"效能持续改进循环机制",通过计划-实施-评估-改进的闭环管理,确保优化效果的持续性。

五、研究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研究计划

本课题的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第一阶段(第 1 - 2 个月) 确定研究课题,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研究现状,制定研究方案。

2. 第二阶段(第 3 - 6 个月) 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构建 “藏、借、阅、研” 一体化管理模式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3. 第三阶段(第 7 - 9 个月) 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对 “藏、借、阅、研” 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效能进行评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图书馆进行实证研究。

4. 第四阶段(第 10 - 12 个月) 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撰写研究报告,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二)进度安排

时间

任务

1 个月

确定研究课题,查阅相关文献,制定研究方案

2 个月

完善研究方案,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

3 个月

发放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开展专家访谈

4 个月

对问卷和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5 个月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估指标的权重

6 个月

选择评估方法,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优化

7 个月

选取研究对象,收集相关数据

8 个月

运用评估方法对 “藏、借、阅、研” 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效能进行评估

9 个月

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10 个月

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改进建议

11 个月

撰写研究报告,进行修改和完善

12 个月

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六、课题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可行性

本课题的研究建立在图书馆学、管理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理论基础之上,相关理论已经较为成熟,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同时,国内外学者对图书馆管理模式和效能评估的研究也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二)方法可行性

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都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实际研究中,我们可以根据研究需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数据可行性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调研等方式,我们可以收集到关于图书馆 “藏、借、阅、研” 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相关数据,为效能评估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图书馆现有的管理系统和统计数据也可以为我们提供部分数据来源。

、结语

本课题旨在对图书馆图书资料 “藏、借、阅、研” 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效能进行评估,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运用合适的评估方法,为图书馆优化管理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我们相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