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以电子形式保存,形成了数字档案。数字档案不仅包括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还包括个人的电子文档、照片、音频、视频等。数字档案对于保护历史记忆、促进社会发展、维护公共利益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例如黑客攻击、病毒感染、数据丢失等。由于数字档案的特殊性质,一旦遭受攻击或数据丢失,将对社会、个人以及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保障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已成为数字档案管理的重要课题。
在信息化背景下,档案信息安全问题管理不仅是一项基础管理工作,还具有集服务、管理与政治于一体的特点。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中,是我国档案信息管理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研究档案信息安全问题,不仅能够提高档案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还能使档案信息的调取与检索工作变得更加简单和方便。因此,本课题旨在探讨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安全风险与防范措施,对于数字化时代的档案管理和数字化信息安全研究都将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意义。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利用和共享的过程。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特点,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起步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和深入发展阶段。
起步阶段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档案目录的数字化。初步发展阶段在21世纪初,主要是档案全文的数字化。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档案信息化进入智能化、共享化阶段。
然而,我国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相关的制度和技术还不完善,遗留了很多安全风险。例如,网络病毒引起的网络通信阻塞、文件信息损坏等问题,不仅会极大阻碍档案系统提供正常服务,同时还会导致常年积累的档案信息丢失,造成的损失是灾难性且不可修复的。此外,很多不法分子为了借助档案信息牟取暴利,会对档案内部网络进行恶意攻击,一方面可能造成档案资料被窃取或恶意篡改,另一方面还会导致系统瘫痪,影响其功能。
传统的档案安全管理中,自然灾害、人为疏忽等是构成档案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甚至一些灾害会给档案信息资源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电子档案的存储媒介,如光盘、硬盘、磁性材料等,因易氧化、易消磁、退磁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电子档案面临着传统档案不曾遇到的安全问题。
档案信息安全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泄露风险:黑客攻击、病毒传播、内部人员不当操作等,都可能导致档案信息被泄露给未经授权的人员或组织。数据泄露不仅会造成个人隐私的泄露,还可能涉及国家机密,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
(2) 数据篡改风险:黑客入侵、恶意软件修改等,都可能导致档案信息被篡改,进而影响数据的可信度和完整性。数据篡改会破坏档案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给档案利用带来极大的困扰。
(3) 数据丢失风险:硬盘故障、自然灾害、人为过失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档案信息的丢失,无法恢复。数据丢失会给档案管理和利用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4) 系统稳定性风险:信息化系统可能出现技术故障、软硬件不兼容等问题,影响档案信息的管理和使用。系统稳定性风险会降低档案信息化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影响档案工作的正常进行。
(5) 技术更新风险: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可能导致原有信息化系统过时,无法满足新的管理需求。技术更新风险会使档案信息化系统面临被淘汰的风险,需要不断更新和升级。
(6) 管理风险: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完善,职责不明确,导致管理混乱、信息丢失等问题。管理风险会使档案信息化工作陷入无序状态,影响档案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国内外在档案信息安全风险与防范措施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研究。
在国内,付军(2019)对我国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安全保障技术和措施。徐晓鸣(2019)对数字档案安全保障方案进行了探析,提出了完善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刘羽一(2019)对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范。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档案信息安全方面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和规范。例如,美国制定了《联邦信息安全管理法案》,对档案信息安全进行了全面规范。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建立了相应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为档案信息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
然而,国内外在档案信息安全风险与防范措施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档案信息安全风险的识别和分析不够全面,防范措施的实施效果不够理想,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探索。
针对档案信息安全风险,可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1) 强化数据保护意识:加强对员工的信息安全培训,提高他们对档案信息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通过培训,使员工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减少因人为疏忽导致的安全风险。
(2) 完善技术防护手段: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对档案信息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同时,定期对信息化系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的安全隐患。
(3) 建立备份恢复机制:建立完善的档案信息备份和恢复机制,确保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够及时恢复。同时,对备份数据进行定期验证和更新,确保备份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4) 加强访问控制:通过身份认证、权限管理等技术手段,对访问档案信息的用户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档案信息,防止非法访问和恶意攻击。
(5) 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和权限,规范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通过制度化管理,提高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6) 加强应急响应能力:建立档案信息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在发生信息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及时处置,减少损失和影响。
(7) 持续更新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安全威胁和漏洞不断涌现。因此,需要持续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信息化系统和安全防护技术,确保档案信息安全防护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本课题的预期目标包括:
(1) 全面识别和分析档案信息安全风险:通过文献调研、实地考察等方式,全面识别和分析档案信息安全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数据泄露、数据篡改、数据丢失、系统稳定性、技术更新和管理风险等。
(2) 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针对识别出的风险,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包括技术防护、管理规范、应急响应等方面。
(3) 建立档案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基于识别出的风险和提出的防范措施,构建档案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为档案管理机构提供一套科学、系统、实用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
(4) 验证防范措施的有效性:通过案例研究、实验验证等方式,对提出的防范措施进行验证和评估,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预期成果包括:
(1) 形成研究报告:全面总结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包括风险识别、防范措施、风险管理体系等方面。
(2) 提出政策建议:针对档案管理机构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政策建议和改进措施,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3) 推广应用:将研究成果推广到档案管理机构和相关领域,提高档案信息安全防护水平,保障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调研、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实验验证等。具体研究步骤如下:
(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档案信息安全风险与防范措施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2) 实地考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档案管理机构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在信息安全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3) 风险识别与分析:基于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的结果,全面识别和分析档案信息安全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数据泄露、数据篡改、数据丢失等。
(4) 防范措施提出:针对识别出的风险,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包括技术防护、管理规范、应急响应等方面。
(5) 案例分析与实验验证: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验证提出的防范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同时,通过实验验证的方式,对防范措施进行进一步验证和优化。
(6) 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基于识别出的风险和提出的防范措施,构建档案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范、风险监控等方面。
(7) 研究成果总结与推广:全面总结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同时,将研究成果推广到档案管理机构和相关领域,提高档案信息安全防护水平。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档案信息安全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和风险管理体系,为档案管理机构提供科学、系统、实用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保障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