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双减”背景下高中数学综合实践作业设计与实施方法的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2-05-09 浏览次数: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国家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作业方面的要求,强调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办发〔2021〕40号),提出了“双减”政策,旨在全面减轻学生的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尽管“双减”政策主要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但其对高中数学教学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高中数学作业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如作业功能单一、作业目标意识缺乏、作业难度过高、作业呈现类型单一、作业内容要求针对性不强、作业结构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性,还破坏了教育生态。因此,如何创新作业设计与指导的思路,提高作业设计与指导的整体水平,成了一线教师亟待研究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1.2 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符合政策导向:本课题紧扣“双减”政策,致力于探索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升数学教学效果的途径。

2. 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优化作业设计,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3.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综合实践作业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其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4.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通过研究和实践,教师可以提升作业设计的能力,减轻工作负担,增加职业幸福感。

2. 研究目标与内容

2.1 研究目标

1. 探索在“双减”背景下,高中数学综合实践作业设计的合理结构和有效策略。

2. 通过作业设计类型的多样化,提升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 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综合实践作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数学素养。

2.2 研究内容

1. 高中数学综合实践作业设计结构合理性的研究:探索如何使作业设计结构更加科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2. 高中数学作业多样化设计的探索:研究如何通过多样化的作业设计,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升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高中数学综合实践作业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研究:探讨如何使作业主题贴合学生生活实际,作业要求清晰、明确、可操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文献综述与基础

3.1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作业设计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作业的设计、布置、完成方法等层面。王月芬从课程视域的角度给出了作业设计的重要性,提出了重构作业的新思路;施良方等人认为,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设计要有差异性;谈振华对作业内容进行了分类,认为课外作业有阅读作业、实践作业、跨学科作业,可以预习或复习教材,为教师设计作业类型提供依据。

3.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作业设计的研究较为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威廉·贝内特的观点1986年,美国教育部的威廉·贝内特认为,有效的家庭作业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还能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2. 作业时间与学业成绩的关系T. Aksoy等人认为作业时间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R. De Jong等人2000年对荷兰的学校家庭作业进行了研究,发现完成作业的时间和数量与学生成绩之间有弱的负相关关系;Mullis等人认为学生课外学习时间与数学学习成绩之间呈先增后减的曲线趋势;1989年Chen & Stevenson认为作业时间与学习成绩之间是没有关系的。

3.3 理论基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合适的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求知欲。本课题将基于新课程标准,结合“双减”政策和“三新”(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的背景,探索高中数学综合实践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方法。

4. 作业设计原则策略

4.1 设计原则

1. :精心挑选题目,去除重复、陈旧或低效的题目,确保每一道题目都具有代表性,能够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2. :作业内容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确保题目能够准确反映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3. :作业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难度适中,形式和内容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学生独立完成。

4.2 设计策略

1. 多样性和趣味性:采用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应用题等不同类型的题目,并在作业中融入图表分析、数据解读等复杂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层次性和个性化: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结合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设计个性化的作业内容,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3. 情境性和生活化: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设计情境性和生活化的作业,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提高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探究性和合作性: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和合作的方式完成作业,如小组合作解题、课题研究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5. 反馈性和反思性:设计具有反馈功能的作业,如错题集、学习日志等,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整。

5. 实施方法与流程

5.1 实施方法

1. 课前准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综合实践作业,明确作业目标、要求、步骤和评价标准。

2. 课堂引导: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解、示范、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作业的背景、意义和要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 课后实施:学生根据作业要求,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作业。教师在课后及时收集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

4. 反思与调整:教师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问题和需求,反思作业设计的合理性,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5.2 实施流程

1. 作业设计: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综合实践作业。

2. 作业布置: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作业,明确作业目标、要求、步骤和评价标准。

3. 作业完成:学生根据作业要求,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作业。

4. 作业批改:教师在课后及时收集作业,进行批改,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

5. 反馈与调整:教师将批改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并根据学生的问题和需求,调整和优化作业设计。

6. 反思与总结: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作业完成的过程和结果,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的教学和学习提供参考。

6. 预期成果与评估

6.1 预期成果

1. 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高中数学综合实践作业设计方案:该方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和趣味性的作业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综合实践作业的完成,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实践能力和数学素养。

3.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作业设计的能力和教学水平,增加职业幸福感。

6.2 评估方法

1.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通过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观察和分析,评估作业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 学生学习效果评估: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在数学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提升情况。

3. 教师教学效果评估:通过教学反思、同行评价等方式,评估教师在作业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效果和专业成长情况。

7. 保障措施与分工

7.1 保障措施

1. 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学校和上级教育部门的政策支持,确保研究项目的顺利实施。

2. 师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和研讨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作业设计能力。

3. 经费保障:争取项目经费支持,确保研究过程中所需的教学资源、设备等得以保障。

4. 家校合作: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需求,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持。

7.2 分工安排

1. 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和协调,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推进。

2. 教学设计组:负责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综合实践作业的内容和要求。

3. 教学实施组:负责在课堂上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完成作业,并及时收集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

4. 评估与反馈组:负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为项目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参考。

5. 资源保障组:负责为项目提供所需的教学资源、设备等支持,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期望能够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高中数学综合实践作业设计方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高中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