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然而,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如水质污染、水文变化、生物物种减少、土壤侵蚀等。因此,研究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生态保护措施,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旨在探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生态保护措施,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分析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创新施工工艺和技术、保护施工区域空气质量等生态保护措施;构建水利工程施工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为水利工程施工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对基础设施的重视日益提高。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大幅增加,尤其是大型建筑方面取得了较高成就。然而,水利水电等大型工程设施的建设也对我国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面临能源、资源、自然生态等多方面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我国水利水电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速度也随之提升,并受到社会各个领域不同程度的重视。基于环境保护理念的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等内容作为施工单位达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绿色途径,逐渐被业内专业学者、专家了解。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严重、实际行动与理想不平衡等问题,环境保护理念贯彻度不明显。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时会产生大量建筑泥沙,流入河流后会导致垃圾和漂浮物堆积,使河流中的泥沙难以被有效清除。同时,受上游水库蓄水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还会出现局部区域水位抬高现象。泥沙颗粒细、密度小,极易悬浮于水体之中,影响周围水域生态环境,导致下游水域水质逐渐变差,对周边环境带来负面效应。
水利工程建设打破了河流流量、水势结构、水资源空间分布等原有平衡。为了满足防洪、灌溉、发电等要求所使用的节流泄洪等手段导致水位出现不合理管控,水量、上下游植被、生态环境都受到严重影响,破坏了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河流的大面积污染,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水利工程建设会改变河流的水动力学特性,进而影响河流中的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一些底栖生物对特定的水流速度和水深有着较高的适应性,可能无法适应工程建设后的环境而受到威胁。同时,水利工程建设也会改变河流的水质,如水中的氧气含量和水中的悬浮物含量等,影响水中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的生存和繁殖条件,进而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外,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噪音、振动和土地开发也会破坏原有的生境,导致一些野生动物的迁徙和栖息地丧失。
水利工程建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水库兴建:需要淹没一定面积的土地,导致原本的农田和植被被水库淹没,对土壤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2. 水库蓄水引发的土壤侵蚀:水库蓄水后,由于水体的冲击和水位的变化,可能会引发土壤的侵蚀,导致土壤的流失和质量下降,对农田生产和植被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3. 水库排水与灌溉:涉及水库的排水和灌溉功能。排水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和微生物流失,影响土壤的肥力。灌溉则可能导致土壤中的盐分累积,造成土壤盐碱化,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1. 人才引进与培养:施工单位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加大对人才引进及培养的重视程度,定期开展岗位知识考核,考核合格者给予一定的奖金奖励。针对水利水电工程监理人才不足的问题,出台相应的扶持性政策以填补长期人才缺口。
2. 转变传统工作理念:施工单位要主动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将水体、噪声、大气纳入监测指标,严格管控施工垃圾的排放量。
3. 调动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以增强相关水利水电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经验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充分调动其内在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创造性,多鼓励开展一些关于促进水利水电工程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多元化知识竞赛活动。
1. 施工设备生产环节:将相关的环境保护指标列入到生产标准中,优化施工步骤,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
2. 噪声污染控制:给打桩机、冲击钻、水泵、柴油发动机、电锯等噪声巨大的设备安装防震层或减振装置,若条件符合也可在设备上安装新型消音装置。
3. 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大力发展建筑材料二次利用实现再生产的技术,提高建筑材料的二次利用率,将原有水利水电建筑中的旧材料进行二次加工,并应用于新建筑中。同时,提高建筑材料的等级与标准,增加其耐久度与强度,延长使用寿命。
1. 动态监测:在施工过程中动态监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对土壤、水质以及空气等造成的污染,将污染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若污染指标超出合理范围,及时分析问题产生原因,调整施工方案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减少工程施工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2. 污染物收集与处理:做好污染物、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理,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气体、液体污染物,分类回收,经过净化处理后再行排放,防止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3. 景观与生态系统修复: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结束后,及时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施工区域的景观、生态系统修复工作,种植树木、加固土壤,确保环境的稳定与平衡。
1. 环保知识培训:施工单位应定期开展环保知识培训,聘请社会环保学者或知名大学环境学教授对全体员工进行环境保护基础知识讲解、环境保护理念灌输,进而提升施工现场人员环保意识,避免人为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2. 政府公职人员参与:邀请政府相关部门的公职人员,对施工单位全体人员进行环保法规和政策讲解,提高员工的环保法律意识。
1. 无水泥技术应用:传统的混凝土浇筑工艺使用大量的水泥,会造成水体污染和土地破坏。可以采用无水泥技术替代传统的混凝土浇筑,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和石材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无水泥技术采用可再生材料,如竹木、稻草和高性能的纤维材料,结合特殊的胶粘剂和填充剂,进行结构加固和建筑工程,具有无毒无害、可持续性、可降解等特点。
2. 先进设备和技术应用: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例如,使用高效的过滤和处理设备,有效去除施工废水中的悬浮固体和有害物质;采用生物降解技术,将废水中的有机物降解为无害物质,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
3. 防护设备和技术应用:针对施工过程中的粉尘、噪音和震动对水环境的影响,采用先进的防护设备和技术,如噪音和震动减振设备、尘土抑制装置等,有效减少对水环境的干扰。同时,合理规划施工工期和施工区域,减少施工活动对附近水生态系统的干扰。
1. 施工方法选择:优先选择凿裂法进行施工,依靠挖掘机械进行表层土开挖,利用此类机械开挖砂卵石覆盖层,结合凿裂法与钻爆法,有效减少产生的灰尘。
2. 钻孔与爆破环节控制:提高对钻孔环节与爆破环节的重视程度,为施工中使用的钻机配置专门的除尘设备,减少施工中产生的粉尘。采用光面爆破、预裂爆破等技术,此类技术实际应用中不会产生大量粉尘。
3. 湿法作业应用:选择湿法作业,有助于减少产生的粉尘。对于粉煤灰和水泥的使用,要做好运输与装卸环节的严格监管,确保所有包装均处于良好的密封状态,为水泥与粉煤灰储存罐安装专门的警报器,定期组织进行储存罐的检修,及时发现泄漏问题,减少粉尘污染空气。
实施精细化的环境监测,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对施工区域的水质、土壤、空气等环境要素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库,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同时,将监测数据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提高施工单位的环境保护责任感。
本课题通过对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生态保护措施进行研究,提出了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创新施工工艺和技术、保护施工区域空气质量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减少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本课题的研究也为水利工程施工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及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对水利工程施工生态保护措施的研究,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为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