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中学物理学科素养能力提升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5-26 浏览次数: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 初中物理核心素养:初中物理核心素养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即实践操作能力、严谨的科学观念、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正确的物理观念。初中物理教师在设计和开展实验教学时,需综合考虑这些素养内容,以有效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

2.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程授课中,该教学法首先要求教师抓住学生感兴趣之处,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致和热情,促使学生自主融入课程学习;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勇于提出疑问,在发现问题后先思考,尝试自主或与其他同学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 课题名称的解读“‘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研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物理课程教学要求逐渐发生变化,更加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引入初中物理课程教学,借助该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 国外研究现状:通过在知网上搜索文献及研读发现,国外对于物理中运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研究较少。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有国外研究者对核心素养发展进行研究。核心素养最早由国外教育首次提出,1997年,OECD启动了核心素养的内容框架研究工作,项目名为“素质的界定与遴选”,目标是实现个体的成功生活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并试图在国际跨学科背景下与科学界合作界定素养内涵。

2. 国内研究现状:唐双虎在研究中表示,教师的引导是“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应予以重视。朱斌指出,“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既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提高,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更重要的是实现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变,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牟林认为,“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情境营造和引导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致,以实现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目标,促进学生向自主探索方面发展。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 理论意义21世纪,社会开放性和包容性增强,人们的能力和素质也需大幅提高。为应对新的社会变化,教育界掀起了运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提高核心素养的研究热潮,各国研究人员及各国际组织纷纷研究“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和核心素养,“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提高核心素养的框架和标准也逐渐建立起来。最初,“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促进核心素养的研究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实际运用,而当今时代的研究重点自然地放在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上,将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提高核心素养的研究提高到实践层面具有重要意义。

2. 实践意义: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核心素养的提出,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但这些研究最初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后来才进入实践和课堂层面。本课题基于此进行研究,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在设计以物理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学时,可操作性还有待提升,本课题还有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地方。因此,本文对此课题进行研究,对于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论证的能力,保持正确的态度、合理的观念、理性的伦理价值判断以及相关的责任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通过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以及物理核心素养内容进行分析,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具体情况,设计符合教学规律的物理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能力,包括实践操作能力、科学观念、综合分析能力等,同时提升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研究内容

1.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与物理核心素养的融合研究:深入探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如何与物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实践操作能力、严谨的科学观念、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正确的物理观念)有效融合,分析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方式和策略。

2. 基于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案设计与优化: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如认知发展阶段、学习风格等,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物理教学方案。通过实践不断优化教学方案,提高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3. 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机制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从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能力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研究如何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

(三)研究假设

1. 运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能够有效融合物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能力。

2. 基于学生认知特点设计的物理教学方案,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3.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机制,有助于不断优化教学方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四)拟创新点

1. 教学方法与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合创新: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与物理核心素养进行深度融合,探索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为中学物理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基于学生认知特点的个性化教学创新: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个性化的物理教学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动态创新:建立动态的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机制,能够及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案,实现教学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以“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和物理核心素养为理论基础,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物理教学方案。通过实践研究,评价教学效果,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案,形成一套可推广的中学物理学科素养能力提升的教学模式。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和物理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调查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以及物理学科素养能力的现状,为教学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

3. 课堂观察法:观察课堂教学过程,了解“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施情况,以及学生对教学的反应和参与度。

4. 访谈法:与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收集意见和建议。

5. 实验研究法:选取部分班级作为实验班,运用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与对照班进行对比,评价教学效果。

6. 数据分析法:对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和实验研究等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三)实施步骤

1. 准备阶段(第1 - 2个月)

(1) 确定研究课题,组建研究团队。

(2)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研究现状。

(3) 设计研究方案,包括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等工具。

2. 调查阶段(第3 - 4个月)

(1) 实施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以及物理学科素养能力的现状。

(2) 开展课堂观察,了解当前物理教学的实施情况。

(3) 进行访谈,与教师和学生交流,收集意见和建议。

3. 设计阶段(第5 - 6个月)

(1) 根据调查结果,结合“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和物理核心素养的要求,设计物理教学方案。

(2) 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

4. 实验阶段(第7 - 11个月)

(1) 在实验班运用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2) 定期进行课堂观察和访谈,了解教学实施情况和学生的反应。

5. 评价阶段(第12 - 13个月)

(1)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测试,评价教学效果。

(2) 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对教学方案进行评价。

6. 总结阶段(第14 - 15个月)

(1) 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案。

(2) 总结研究成果,形成一套可推广的中学物理学科素养能力提升的教学模式。

(3) 撰写研究报告,进行成果鉴定和推广。

四、结论

通过对中学物理学科素养能力提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当前中学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方面存在不足,如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科学思维培养不足等。提升学生物理学科素养能力十分必要,它不仅能助力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还能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本研究提出的策略,如优化实验教学、引入生活实例、开展探究活动等,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后续将进一步细化策略实施步骤,持续跟踪评估效果,为中学物理教学提供更科学、系统的指导,推动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