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秋季起,广东等四省区高中新课程改革试点,历史课堂教学状况显著变化。教材编排多样化,内容丰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敢于质疑发表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现代化,资源多元化,为教学带来便捷。但随着课改深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目前,“新课堂”有师生剧本化表演,新型教学模式本质仍沿用传统方法。部分教师追求动态生成性、生活化处理和“研究性学习”,影响新课改实施,有效性缺失仍待解决。本课题针对我校历史课堂低效情况,探索应用性措施,提供借鉴。若取得预期成果,将建议教育局推广至其他学校,扩大实验范围。此次实验也是新课标条件下历史教学探索,对各地实验有益借鉴。
1.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标:深入分析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材编排、知识体系以及教学目标,明确课程的核心价值和基本要求。
2. 有效教学理论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融合:研究有效教学理论,如杜威、布卢姆、斯金纳、加涅等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叶澜、裴娣娜、崔允漷等专家的相关研究,探究如何将这些理论融入到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
3. 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实施方式和方法:通过文献调研、专家访谈和实证研究,总结出适合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式和方法,如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案、发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等。
4. 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评价体系,从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评估教学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1. 分析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深入理解其基本要求和核心价值。
2. 研究有效教学理论,探究其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融合途径。
3. 探究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方式和方法,为教师提供可行性的教学实践策略。
4. 建立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有效教学评价体系,客观评估教学效果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通过查阅与高中历史新课程和有效教学有关的文献和资料,包括课程标准、教材、论文、教学案例等,全面了解高中历史新课程和有效教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重点关注国内外在高效教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如美国加里·D·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梅里尔·哈明的《教学的革命》,以及国内崔允漷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吕渭源的《有效教学草纲》等专著。
为深入推进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实施,我们计划开展专项课题研究。通过专访多位深耕历史教育领域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的权威专家,全面了解他们对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实施的独到见解与成功经验。深入探讨如何把有效教学理论精准融入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各个环节,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施,从学生互动到评价反馈,获取专家针对性指导与可行性建议,为课题研究筑牢理论根基、提供实践指引。
选择一些高中历史教师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教学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有效教学实施情况。分析教师教学策略的可行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证依据。具体操作如下:
1. 教学观察:定期到选定的教师课堂进行观察,记录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氛围等情况。
2. 问卷调查:设计针对教师和学生两份问卷,教师问卷主要了解其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和实施情况,学生问卷主要了解其对历史课程的满意度和学习效果。
3. 数据分析:对观察记录和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得出相关结论。
1. 深入了解:全面了解高中历史新课程和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核心价值,明确课程的教学方向和重点。
2. 理论应用:探究有效的教学理论及在高中历史新课程中的应用,总结出适合本地区和本校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3. 实施方法:提出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实施方式和方法,为教师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策略。
4. 评价体系:建立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有效教学评价体系,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评估教学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本研究致力于系统且全面地梳理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各项基本要求,深度挖掘其蕴含的核心价值,为教学实践筑牢根基。同时,深入探究有效教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新课程中的具体应用方式与策略,剖析二者融合的关键要点。通过这一系列研究,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中历史教学理论体系,填补现有研究在某些方面的空白。研究成果将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有价值的参考,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1. 提供策略:提出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实施方式和方法,为教师提供可行性的教学实践策略,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低效、无效问题。
2. 建立体系:建立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有效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估教学效果,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3. 推广借鉴:若本课题研究取得成功,其成果可在茂名市其他同类学校进行推广,扩大实验范围,为更多学校的新课程改革提供有益借鉴。同时,对各地的相关实验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推动全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课题研究所需的物质条件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历史类书籍、期刊和报纸,为文献调研提供了充足的资料来源。同时,课题组成员家中均配备电脑,并可方便地接入互联网,便于查阅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案例。此外,学校还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录音设备等教学设施,为实证研究中的教学观察和问卷调查提供了便利条件。
课题研究一个周期为一年,属历时研究。目前,学校下午一般为两节课后放学,课题组成员聚在一起的时间较为充裕。同时,课间和中午的时间也可充分利用,进行课题讨论和资料整理等工作。此外,学校还会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时间支持,确保课题研究能够按照计划顺利推进。
参加课题研究培训,开好开题会,制订课题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确定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和职责,为课题研究的正式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搜集中国古今服饰文化以及与高中历史新课程和有效教学有关的资料,包括课程标准、教材、论文、教学案例等。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
对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关于对历史课程兴趣、学习效果以及对有效教学认识和期望的问卷调查。设计科学合理的问卷,确保问卷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发放并回收问卷,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对教学的期望,为提出有效教学的实施方式和方法提供依据。
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和修改课题研究报告。根据前面的研究结果,结合文献调研、专家访谈和实证研究的数据,撰写详细、全面的课题研究报告。对报告进行反复修改和完善,确保报告内容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准备相关验收材料,完成有关结题验收的准备工作,申请课题鉴定、验收。
通过对高中历史课程实施与效果的深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当前高中历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虽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资源日益丰富,但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足、课程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课程实施效果。而科学有效的实施策略,如情境教学、问题导向教学,以及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其对历史的理解与感悟。本研究旨在剖析现有问题,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构建更完善的高中历史课程实施模式,以提升课程质量,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历史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