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劳动教育在校际合作中的实践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6-13 浏览次数: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在当下社会,家长对孩子劳动意识引导不足,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缺乏劳动实践,对劳动认识不深刻。进入小学阶段后,很多幼儿在学习方式、生活等方面出现不适应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幼小衔接工作未做到位,幼儿能力和水平未得到提升,思想也需转变。同时,随着社会发展,核心竞争力成为考察人才的关键标准,幼儿教育中越来越注重综合素养培育,以落实“五育并举”理念,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

(二)研究意义

1. 培养幼儿劳动认识:校际合作新模式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联合,让幼儿感受小学文化与氛围。小学教育中会组织劳动任务与实践,幼儿参与其中可培养劳动认知,实现良好教育效果。

2. 增强幼儿心理素质:热爱劳动是传统美德,劳动教育涵盖幼儿性格、心理、品德等方面培养。校际合作中,幼儿与小学生共同完成劳动任务,遇到困难时通过合作克服,培养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增强心理素质,为进入小学生活做铺垫。

3. 熟悉小学生活规则:幼小衔接工作不到位会导致幼儿不适应小学,校际合作可让幼儿感受小学生活规则,尤其在劳动方面,转变幼儿对劳动的态度,学会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积极参与劳动,提升综合素养。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幼小衔接

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要求幼儿教师在实施幼儿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小学生活产生认知,做好心理、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准备,以快速适应小学教育。

(二)幼儿劳动教育

蕴藏着德育,教师要注重幼儿劳动意识,端正其劳动态度,从思想、行为、方式等方面引导幼儿认识、理解、尊重、参与劳动,同时让幼儿锻炼劳动能力,体会劳动辛苦,增强自信,成长为独立自主、坚强勇敢的人。

(三)校际合作

在本研究中,主要指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开展的合作活动,通过联合教育,让幼儿感受小学文化与氛围,实现幼小衔接。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 探索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劳动教育在校际合作中的有效实践策略。

2. 通过校际合作,提升幼儿劳动素养,促进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二)研究内容

1. 校际合作新模式对幼儿劳动教育的意义

(1) 培养幼儿劳动认识:校际合作让幼儿感受小学劳动氛围,参与劳动过程,培养劳动认知。

(2) 增强幼儿心理素质:幼儿与小学生共同劳动,克服困难,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心理素质。

(3) 熟悉小学生活规则:让幼儿了解小学劳动规则,转变对劳动的态度,提升综合素养。

2. 幼儿劳动教育在校际合作模式中的实践策略

(1) 组织讨论,培养幼儿劳动认知:组织幼儿和小学生一起参与话题讨论,分析劳动任务,探讨完成方法,培养劳动认知。

(2) 劳动实践,感受小学劳动氛围:引导幼儿参观小学教室、校园、宿舍等,组织幼儿参与小学劳动任务,感受小学劳动氛围。

(3) 在幼儿劳动教育中融入游戏活动:根据幼儿兴趣爱好、性格品性等特点,将游戏活动融入劳动教育,如创设“劳动者cosplay”游戏,让幼儿分角色扮演劳动者;在班级生活区模拟家庭煮饭做菜情境,进行分组合作、角色分工,完成“菜品”制作。

(4) 在服务他人中认可劳动价值:利用幼儿渴望被别人需要的心理,在生活场景中引导幼儿为他人提供帮助,如帮助小班幼儿解纽扣等,让幼儿在付出中感受“被需要”的价值与意义。

3. 制订符合幼小衔接劳动教育要求的层次性目标

(1) 培养劳动兴趣和态度:设置贴近生活的劳动情境,组织趣味性的劳动游戏,启发幼儿参与劳动的兴趣,体会劳动的意义与快乐,培养积极投入劳动、互助合作的态度。

(2) 培养自我服务和社会服务的劳动实践能力:组织幼儿进行穿脱衣服、捡拾玩具等自我服务劳动;引导幼儿参与布置生活环境、打扫卫生、浇灌花草等简单集体劳动,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学会自我服务和为他人、集体付出。

(3) 注重劳动安全教育:在组织劳动活动中,指导幼儿安全使用工具,养成勤洗手、讲卫生、保持场所整洁的良好卫生习惯,让安全和卫生成为劳动的基本要求。

(4) 关注劳动对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劳动过程中,启发幼儿运用所学知识,模仿和创新;在互动交流中学习表达与沟通,在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使劳动成为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4. 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提供具有发展性的教育内容

(1) 利用自然资源:组织幼儿到幼儿园的植物园、菜园进行浇水、除草、采摘等劳动,感受劳动与自然的联系;带领幼儿采集树叶、种子,进行分类实验,加深对自然的理解。

(2) 挖掘家庭资源:鼓励家长在家中为幼儿提供劳动机会,如让幼儿参与整理房间、洗碗等家务劳动,与幼儿园劳动教育形成合力。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幼小衔接、幼儿劳动教育、校际合作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行动研究法:在实际教学中开展校际合作活动,实施幼儿劳动教育实践策略,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改进实践方法,提高教育效果。

3. 案例分析法:收集和分析校际合作中幼儿劳动教育的典型案例,总结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4. 观察法:观察幼儿在校际合作劳动教育中的表现和反应,了解幼儿劳动素养的提升情况,为研究提供实证数据。

(二)研究步骤

1. 准备阶段(第1—3个月)

(1) 组建课题研究团队,明确分工。

(2)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制定研究方案。

(3) 与合作小学进行沟通协调,确定校际合作的具体内容和方式。

1. 实施阶段(第4—13个月)

(1) 按照研究方案,开展校际合作活动,实施幼儿劳动教育实践策略。

(2) 定期组织课题研讨活动,交流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方案。

(3) 收集和分析研究数据,包括幼儿劳动表现、家长反馈、教师观察记录等。

1. 总结阶段(第14—16个月)

(1) 对研究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研究成果。

(2) 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提出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劳动教育在校际合作中的有效实践策略和建议。

(3) 组织课题结题鉴定会,汇报研究成果。

五、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一)预期成果

1. 形成一套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劳动教育在校际合作中的实践策略和方案。

2. 撰写相关研究报告和论文,在省级以上教育期刊发表。

3. 提高幼儿劳动素养,促进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二)创新点

1. 研究视角创新:从幼小衔接的视角出发,研究幼儿劳动教育在校际合作中的实践,为幼儿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 实践策略创新:提出了在幼儿劳动教育中融入游戏活动、在服务他人中认可劳动价值等创新性的实践策略,增强了幼儿劳动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3. 合作模式创新:探索了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校际合作新模式,为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六、研究保障

(一)组织保障

为确保课题研究有序推进,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经验丰富、具有卓越领导能力的幼儿园园长和合作小学的校长共同担任组长。他们凭借对教育领域的深刻洞察和丰富的管理经验,负责课题研究的全面统筹规划,从宏观层面把握研究方向,协调各方资源,为研究提供坚实的组织支撑与指导。同时,组建课题研究核心小组,成员由幼儿园和小学中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代表组成。他们将具体落实研究任务,负责课题研究的实施与推进,确保各项研究工作按计划顺利进行。

(二)制度保障

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至关重要。该制度详细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为研究指明方向;清晰界定各项任务,让参与人员明确职责;合理规划研究方法和步骤,确保研究过程有条不紊。同时,规范课题研究的流程和要求,从课题申报、研究实施到成果总结,都有严格标准。此外,建立课题研究激励机制,对在课题研究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个人,通过颁发荣誉证书、给予物质奖励等方式进行表彰,以此激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三)资源保障

资源是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基础。幼儿园和小学将全力以赴,为课题研究提供全方位、必要的资源支持。在场地方面,提供专门的研讨室、活动室等,满足研究需求;设备上,配备先进的教学仪器、实验器材等;资金上,设立专项研究经费,保障研究的各项开支。同时,积极与上级教育部门沟通协调,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通过参加相关培训、研讨会等活动,获取最新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方法,为课题研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研究工作不断深入。

七、结论

在幼小衔接的关键阶段,开展幼儿劳动教育校际合作实践研究极具价值与意义。当前,幼儿劳动教育存在内容零散、衔接不畅等问题,制约着幼儿劳动素养的培育与幼小平稳过渡。

本研究从校际合作视角出发,旨在整合多校资源,构建系统、科学的幼小衔接劳动教育体系。通过校际间经验交流、课程共享、活动共办等合作形式,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预期成果将形成一套可复制、易推广的校际合作劳动教育模式,提升幼儿劳动技能与习惯,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为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筑牢根基,推动幼小衔接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