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小学美术户外写生活动与自然审美素养培养实践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3-06-14 浏览次数: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愈发受到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个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至关重要。

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缺乏与自然的直接接触和体验,导致学生的审美视野狭窄,审美感知能力不足。户外写生活动作为一种将美术教学与自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之美,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自然审美素养。然而,目前小学美术户外写生活动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活动组织困难、教师指导不足、安全保障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

(二)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方面,本课题的研究将丰富小学美术教育理论,为小学美术户外写生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对自然审美素养的内涵、结构和培养途径的研究,深入探讨小学美术户外写生活动与自然审美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为小学美术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实践方面,本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然审美素养的提升。通过开展小学美术户外写生活动的实践研究,探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户外写生活动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小学美术教师提供实践参考。同时,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灵感,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和综合素质。

二、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深入了解小学美术户外写生活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

2.明确自然审美素养的内涵和结构,构建小学美术户外写生活动与自然审美素养培养的理论框架。

3.探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小学美术户外写生活动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4.通过开展户外写生活动,培养学生的自然审美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二)研究内容

1.小学美术户外写生活动现状调查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小学美术户外写生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度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自然审美素养的内涵和结构研究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深入探讨自然审美素养的内涵和结构,明确自然审美素养的构成要素和培养目标。

3.小学美术户外写生活动与自然审美素养培养的关系研究 分析小学美术户外写生活动对学生自然审美素养培养的作用和影响,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机制。

4.小学美术户外写生活动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 结合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美术户外写生活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包括活动的组织策划、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的指导策略等方面。

5.小学美术户外写生活动实践研究 选择部分小学作为实验学校,开展小学美术户外写生活动的实践研究。通过对比实验、案例分析等方法,验证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有效性,总结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课题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小学美术户外写生活动和自然审美素养培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小学美术户外写生活动的现状和学生的自然审美素养进行调查,了解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需求。

3.实验研究法:选择部分小学作为实验学校,开展小学美术户外写生活动的实践研究。通过对比实验,验证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有效性。

4.案例研究法:选取典型的小学美术户外写生活动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参考。

5.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调整研究方案和教学策略,根据研究结果及时改进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2]年,具体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第 1 个月 - 第 3 个月)

(1) 组建课题研究团队,明确分工和职责。

(2)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3)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2. 调查研究阶段(第 4 个月 - 第 6个月)

(1) 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小学美术户外写生活动的现状和学生的自然审美素养进行调查。

(2) 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3. 实践研究阶段(第7 个月 - 第 20 个月)

(1)根据调查结果和研究目标,制定小学美术户外写生活动教学模式和方法。

(2)选择部分小学作为实验学校,开展小学美术户外写生活动的实践研究。

(3)定期对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4. 总结阶段(第 21 个月 - 第 24 个月)

(1)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2)整理研究成果,形成论文、案例集等。

(3)组织专家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和验收。

四、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撰写《小学美术户外写生活动与自然审美素养培养实践研究报告》,全面总结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成果。

2.论文: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 2 - 3 篇关于小学美术户外写生活动和自然审美素养培养的论文。

3.教学案例集:收集和整理小学美术户外写生活动的优秀教学案例,编写《小学美术户外写生活动教学案例集》。

4.教学资源库:开发小学美术户外写生活动的教学课件、教案、素材等教学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

五、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团队

本课题研究团队由学校的美术骨干教师和相关学科的教师组成,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其中,课题负责人具有多年的小学美术教学经验和课题研究经验,曾主持过多项校级和区级课题研究,能够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组织和指导。

(二)研究基础

学校一直重视美术教育,积极开展各种美术教学活动,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同时,学校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能够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文献支持。

(三)研究条件

学校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经费支持,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同时,学校还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和场地,能够满足小学美术户外写生活动的开展需求。

六、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 教学模式创新:构建"自然-艺术-生命"三维融合的教学范式

 

本课题突破传统美术课堂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提出以自然为课堂、以生活为教材的开放式教学理念。研究将探索"感知-表现-创造"的递进式教学路径: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多感官体验(如触摸树皮纹理、观察光影变化)建立与自然的深度联结;继而采用"小组互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观察转化为艺术语言;最终通过跨学科项目(如结合科学观察与诗歌创作的"麦穗写生"课程)激发创新表达。这种模式特别注重教学场景的动态设计,例如在校园中设置"微写生角",或组织季节性主题写生(如秋叶色彩研究),使自然美育融入日常教学。同时,研究将开发"五感唤醒"教学策略,通过听觉(自然声音采集)、触觉(材料质感体验)等多模态刺激,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敏锐度,让美术教育从"技法的传授"升华为"生命的对话"。

 

2. 评价体系创新:创建"三维九项"动态评价模型

 

针对当前美术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本研究构建覆盖"审美素养-创作过程-成长发展"三个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在审美素养维度,设计"自然观察力评价量表",通过记录学生对同一景物不同时段的表现差异,评估其观察深度与视角独特性;在创作过程维度,引入"创作历程档案袋",收集学生的速写草稿、色彩试验、反思笔记等过程性材料,关注思维演进轨迹;在成长发展维度,采用"雷达图成长档案",对比分析学生团队协作、工具运用等能力的阶段性变化。特别创新的是"自然美育护照"评价工具,通过印章积分记录学生户外写生中的探索行为(如发现特殊纹理、尝试新材料等),将评价转化为游戏化体验。此外,研究还提出"三方协同评价机制",整合教师专业点评、学生互评启发、家长观察反馈,形成立体化的评价网络,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育美"的评价改革目标。

 

3. 实践应用创新:打造"校-家-社"美育共同体

 

本课题强调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构建多层次实践推广体系。在学校层面,开发"户外写生教学资源包",包含分年级主题地图(如三年级"校园植物图谱"、五年级"建筑光影研究")、安全预案模板、差异化指导策略等实用工具,并配套教师培训工作坊,通过"示范课+案例分析"提升教学实施能力。在家庭层面,设计"家庭美育任务卡",指导家长利用社区环境开展亲子艺术探索(如"周末色彩猎人"活动),延伸课堂成效。在社会层面,与美术馆、公园合作建立"小小艺术家实践基地",定期举办"我们的自然笔记"主题展览,使学生的写生作品进入公共艺术空间。更具突破性的是开发"数字写生共享平台",运用AR技术再现经典写生场景,解决恶劣天气等限制问题,同时建立跨区域教师实践社群,通过课例众筹、问题共研持续优化教学模式。这种"可复制、可迭代、可拓展"的实践体系,将为深化美育改革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