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课程思政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3-09-20 浏览次数: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思政”理念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关注点。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素养和价值观的双重任务。整本书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研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二)选题意义

1. 理论创新价值本研究将系统构建课程思政与整本书阅读融合的理论框架,深入探讨"文以载道"的实现机制,揭示文学熏陶与价值引领的内在联系。通过探索"以文化人"的特殊规律,丰富课程思政理论在小学阶段的应用研究,为学科德育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2. 教学改革价值研究成果将推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范式转型,从单一的语言训练转向"语言建构与价值引领并重"的新型教学。通过开发融合教学模式和策略,解决思政教育"贴标签""两张皮"等问题,实现"盐溶于水"般的自然渗透,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3. 资源建设价值研究将建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思政教育资源库,系统梳理各类文本的思政教育结合点,开发配套教学案例,为一线教师提供可直接使用的教学资源,缓解"找不到结合点""不会融入"等实践困境。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 构建理论融合框架本研究致力于建立课程思政与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有机融合理论体系。通过深入分析二者的内在联系,探索思政教育元素在文学阅读中的自然渗透路径,构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教学范式,为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 开发教学模式体系针对不同学段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研发阶梯式、多样化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重点设计"读前引导-读中指导-读后拓展"的全过程教学框架,将价值引领贯穿阅读教学各环节,形成可操作、可推广的教学实施方案。

3. 提升综合育人成效通过整本书阅读的深度开展,实现语文素养与思想品德的双向提升。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育其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促进"语文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同频共振。

4. 创新教学评价机制建立融合阅读能力与价值认同的双维度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的阅读策略运用、文本理解深度等语文能力发展,又重视其价值观念形成、情感态度变化等思想成长轨迹,实现评价的全面性和发展性。

(二)研究内容

1. 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梳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与实施要求,深入分析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认知规律与教学特点。重点研究二者在育人目标、实施路径、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契合点,构建"文学浸润-价值引导-行为养成"的融合教育模型,为实践探索提供理论指引。

2. 思政元素挖掘对小学语文教材推荐的整本书目进行系统分析,建立分级分类的思政教育资源库。按照"显性-隐性"两个维度,挖掘文本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如革命题材作品)、传统文化传承(如民间故事集)、生命教育(如成长小说)、生态意识(如自然文学)等多类思政元素,形成教学参考指南。

3. 教学模式创新开发"三维一体"的教学模式:在目标维度,设计融合语言建构与价值引领的复合型目标;在过程维度,构建"导读激趣-共读深解-拓展内化"的教学流程;在方法维度,创新情境体验、主题研讨、跨界比较等教学方法。特别注重通过项目式学习、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协同发展。

4. 教学策略研究探索价值引领的有效路径:在阅读引导环节,通过"问题链"设计启发思考;在讨论交流中,运用"价值澄清法"引导辨析;在写作表达时,采用"情感体验式"习作促进内化。同时研究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沉浸式阅读情境,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5. 教师发展研究分析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与整本书阅读融合教学时面临的专业挑战,设计针对性的教师培训方案。重点提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价值引导能力和跨学科整合能力,培养一支既懂语文教学又善思政教育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课程思政和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中思政教育的实施情况和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3. 行动研究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展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验,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4.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价值观等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反馈,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二)研究步骤

1. 准备阶段(1-3个月

组建研究团队,明确分工。

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制定研究方案。

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

2. 实施阶段(4-9个月

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和需求。

分析小学语文教材中整本书的思政元素。

构建课程思政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和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行动研究,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案。

3. 总结阶段(10-12个月

对研究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研究成果。

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和应用。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一)预期成果

1. 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构建本研究将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思政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该模式包含"三维目标体系"(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四阶教学流程"(导读激趣-深度共读-拓展延伸-反思内化)和"五维评价框架"(阅读理解、思维发展、价值认同、文化传承、创新实践),为教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系统指导。

2. 精品化的教学资源开发研究将开发3个系列教学资源:一是"经典名著思政教育指南",针对12本小学语文推荐书目,详细标注思政教育结合点和教学建议;二是"主题式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包含24个完整课例,覆盖不同文体和思政主题;三是"跨学科融合活动方案",设计语文与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协同育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可推广的资源包。

3. 专业化的教师指导手册编制《课程思政与整本书阅读融合教学实施指南》,内容涵盖理论基础、教学策略、案例分析、评价工具等模块。特别设置"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章节,针对实践中常见的价值引导生硬、学科特性弱化等问题,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帮助教师提升融合教学能力。

(二)创新点

1. 育人理念的创新融合本研究突破传统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局限,创造性提出"文学浸润式思政教育"理念。通过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政教育价值,探索"以文载道、以情化人"的教育路径,实现价值引导与语言学习的自然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让思政教育如盐在水般融入文学阅读全过程,开创了小学阶段课程思政实施的新范式。

2. 教学模式的原创设计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双主线并行"的教学模式:一条是"文本理解线",遵循整本书阅读的认知规律;一条是"价值引领线",暗合儿童品德发展的心理机制。两条主线通过情境创设、问题设计、活动组织等教学策略有机交织,形成"读中悟、悟中思、思中行"的教学特色,既保持了语文学科特性,又强化了育人功能。

3. 实施策略的实践突破在操作方法层面,本研究提出了多项创新策略:"主题轴心式"阅读指导策略,围绕核心价值主题组织阅读活动;"多文本互文解读"策略,通过关联阅读深化价值理解;"读写演一体化"策略,借助创造性表达促进价值内化。这些策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4. 评价体系的综合创新突破传统阅读评价的局限,首创"双维三层"评价体系:"双维"即语文素养维度和价值认同维度;"三层"包括认知层面的理解评价、情感层面的体验评价和行为层面的实践评价。该体系采用成长档案袋、阅读反思日记、项目展示等多元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发展,为融合教学的质量监控提供了科学工具。

5. 资源建设的协同创新研究开创了"学科教师+思政教师+儿童文学专家"三方协同的资源开发机制,确保教学案例既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又凸显思政教育内涵,同时贴近儿童接受心理。这种跨领域合作模式,为课程资源的优质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五、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基础

课程思政和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相关理论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国内外学者对课程思政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

(二)实践基础

学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为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同时,学校拥有一批优秀的语文教师,他们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意识,能够积极参与本研究。

(三)资源保障

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能够为研究提供充足的资料支持。此外,学校还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网络资源,为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