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双减”政策下如何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2-09-08 浏览次数: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环节,承载着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任务。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过量的作业负担严重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此,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如何在“双减”政策下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双减”政策的实施,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上进行改革,还要求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本课题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策略,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双减”政策解读

“双减”政策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旨在通过一系列措施,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推动教育公平和优质均衡发展。具体来说,政策要求:

1. 合理布置作业: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同时,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避免机械、无效训练,严禁布置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2. 加强课后服务:学校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提供多样化的课后育人活动,确保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减轻家长的负担。课后服务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并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如开设自习班、艺术欣赏、体育锻炼等。

3.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育部门要指导学校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确保教学质量。

4. 推进教育公平:积极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三、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理念、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 传统教学模式占主导:部分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和灌输式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2. 作业负担过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布置了大量的课后作业,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作业质量不高,存在机械、重复训练的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评价体系单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依赖于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下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教研活动不足:虽然各学校都成立了语文教研组,但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部分教师未能将教研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四、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针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双减”政策的要求,提出以下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1. 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不断接触文化、感知文化、传承文化。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 减轻作业负担:合理控制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避免机械、无效训练,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除了考试成绩外,还应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外阅读量、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方面的表现,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状况。

4. 加强教研活动:丰富教研活动形式,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研讨等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注重将教研成果转化为实际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如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2. 项目式学习: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通过项目的策划、实施、展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信息技术融合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学内容的直观化、生动化和互动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4.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学习和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双减”政策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以下是几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1. 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通过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2. 培养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积累知识、开阔视野。同时,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3. 开展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4. 加强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和进步。通过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家校合作与资源利用

家校合作是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在“双减”政策下,要加强家校合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加强沟通与交流:建立家校沟通渠道,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状况,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2. 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邀请家长和社会人士进课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

3. 共同参与课外活动:鼓励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课外活动,如读书活动、社会实践等。通过共同参与课外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 提供个性化辅导: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支持。如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提供拓展性学习和挑战性任务,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八、结语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减轻作业负担、完善评价体系、加强教研活动、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加强家校合作与资源利用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将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和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我们也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共同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