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城市河道生态护岸结构对水质改善的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3-11-13 浏览次数: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河道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导致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因此,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价值。

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水资源。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中的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城市河道水环境普遍受到严重破坏,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恢复城市河道的生态功能和生态平衡,提高水质的净化能力和生物多样性,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和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护岸结构作为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显著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同时提升河道的防洪功能和景观效果。因此,开展城市河道生态护岸结构对水质改善的作用机制研究,对于推动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工作,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2. 生态护岸定义与功能

生态护岸(ecological revetment)指的是利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相结合,对河道坡面进行防护的一种河道护坡形式。它不仅能够在防止河岸坍方的同时,还具备使河水与土壤相互渗透、增强河道自净能力的作用,并且具有一定的自然景观效果。

生态护岸集防洪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自净功能于一体,是护岸工程建设的一大进步,也将成为今后护岸工程建设的主流。具体功能如下:

防洪功能:生态护岸采用自然材料,形成一种“可渗透性”的界面。当洪水来临时,洪水通过坡面植被大量向堤中渗透储存,缓解洪峰,起到径流延滞作用;当枯水季节到来时,储存在大堤中的水反渗入河,起着滞洪补枯、调节水位的作用。生态护岸中大量根系发达的固土植物,水土保持效果很好,堤岸的抗冲性能大大加强。

生态功能:生态护岸把滨水区植被与堤内植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是水陆之间的过渡区域。生态护岸的坡面植被可以带来流速的变化,为鱼类及两栖动物提供觅食、栖息场所,对保持生物多样性起到一定的作用。植被覆盖充分的护岸是河岸带生物多样性的保障。

景观功能:生态护岸不仅可以与周围环境形成相协调的河道景观,而且可以通过保护和建立丰富的生态系统使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洄游、水草茂盛的自然生态景观。

自净功能:生态护岸能够增强水体的自净功能,改善河流水质。

3. 水质改善的重要性

优质的水质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水质改善的重要性:

提升生活质量:良好的水质能提升烹饪和饮品的口感,使食物更加美味,咖啡、茶等饮品的风味也能更好地展现。同时,用于洗漱时能保护皮肤和头发,减少过敏和干燥等问题。饮用干净的水可以减少摄入有害物质,降低患病风险,如肠胃疾病、肝脏问题等。

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水质能够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提高生物多样性,从而增强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提升城市形象:城市河道水质的改善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还能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提升城市形象。

4. 生态护岸结构分析

城市河道生态护岸结构主要包括自然生态型修复模式、工程生态型修复模式和景观生态型修复模式。

自然生态型:选择适宜于滨河生长的植被种植在河道岸顶、坡面和水边,利用植物的根、茎、叶来固岸,利用木桩与植物梢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等技术防止侵蚀。适用于用地充足、岸坡较缓、侵蚀不严重的河流,但存在抗洪能力较差、抗冲刷能力不足、在日常水位线以下种植植物较难的缺点。

工程生态型: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如在坡脚设置各种种植包,采用石笼或木桩等护岸,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结合,在此基础上,采用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这种结构兼具防洪功能和生态功能,适用于岸坡较陡、冲刷严重的河流。

景观生态型:主要从满足景观功能的角度对河道加以治理,将河道的生态要求和景观要求综合考虑,充分考虑河道所处的地理环境,沿河设置一系列的亲水平台、休憩场所等。在河道的横断面景观配置上,采用复式断面的结构形式,保持足够的景深效果。适用于对景观要求较高、用地较为紧张的城市河道。

5. 护岸对水质影响机制

生态护岸结构对水质改善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植物净化作用:生态护岸中的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能够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减少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同时植物根系还为微生物提供了附着和繁殖的场所,促进了水体中有机物的分解和矿化。

土壤过滤作用:生态护岸的土壤层对水体中的悬浮物、重金属等污染物具有一定的过滤和吸附作用,减少了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

生物降解作用:生态护岸上的植被和微生物能够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通过生物降解作用将水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从而降低水体中的有机物含量。

水流调节作用:生态护岸通过改变水流速度和水流方向,增加水体的湍流度和混合度,促进了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和营养物质的均匀分布,有利于水体中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6.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关于城市河道生态护岸结构对水质改善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在生态护岸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护岸结构和技术。例如,上海市黄浦江水域通过生态岛屿构建、水生植物栽植等措施,成功恢复了水域生态系统,水质明显改善。广州市珠江通过生态湿地建设、水生植物引种等手段,水质逐渐变好,水域生态系统得到了恢复。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在生态护岸技术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技术相对成熟。例如,德国在河流生态修复方面采用了大量的生态护岸结构,如植被护岸、木桩护岸等,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和景观效果。美国则注重生态护岸的可持续性和多功能性,通过生态护岸的建设,实现了防洪、水质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重目标。

7. 研究方法与目标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现场调查、实验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城市河道生态护岸结构对水质改善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生态护岸结构的类型、设计原则、施工技术和维护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现场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河道作为研究对象,对河道的现状、水质状况、生态护岸结构的使用情况等进行详细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实验分析:在实验室内模拟不同的生态护岸结构,对水质改善效果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不同护岸结构对水质的影响机制。

数值模拟:利用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对生态护岸结构对水质改善的作用进行数值模拟,验证实验结果,并优化生态护岸结构的设计参数。

研究目标:

1. 揭示生态护岸结构对水质改善的作用机制,为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2. 优化生态护岸结构的设计参数,提高生态护岸结构的水质改善效果。

3. 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河道生态护岸结构建设和维护管理方案,推动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工作的深入开展。

8. 研究预期成果

通过本研究,预期取得以下成果:

1. 理论成果:揭示生态护岸结构对水质改善的作用机制,建立生态护岸结构水质改善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2. 技术成果:优化生态护岸结构的设计参数,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河道生态护岸结构建设和维护管理方案,提高生态护岸结构的水质改善效果,推动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

3. 应用成果: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项目中,改善城市河道水质,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4. 社会成果:通过生态护岸结构的建设和维护管理,提高市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推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入开展,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品质。

9. 研究风险与挑战

尽管本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理论意义,但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风险和挑战:

技术风险:生态护岸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涉及多种技术和材料,可能会存在技术难题和材料选择不当的风险。需要深入研究各种生态护岸结构的优缺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设计。

应用风险: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项目中时,可能会受到资金、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应用效果不佳或无法顺利实施。需要加强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数据获取风险:在研究过程中,可能需要收集大量的现场调查数据和实验数据,这些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对研究结果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加强对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0. 研究计划与时间表

为了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和预期目标的达成,本研究将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时间表:

1. 研究准备阶段(第1-3个月):进行文献综述和现场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明确研究内容和目标,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时间表。

2. 实验研究阶段(第4-8个月):在实验室内模拟不同的生态护岸结构,对水质改善效果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不同护岸结构对水质的影响机制。同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验证实验结果,并优化生态护岸结构的设计参数。

3. 数据分析与总结阶段(第9-11个月):对实验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总结生态护岸结构对水质改善的作用机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河道生态护岸结构建设和维护管理方案。

4. 成果应用与推广阶段(第12-16个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项目中,进行示范和推广。同时,加强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5. 项目总结与评估阶段(第17-19个月):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分析研究成果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同时,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1.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旨在揭示城市河道生态护岸结构对水质改善的作用机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河道生态护岸结构建设和维护管理方案。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预期将取得一系列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成果,为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望未来,随着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态护岸结构将在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将为生态护岸结构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推动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本研究也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将有助于提高城市河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克服各种风险和挑战,加强合作与交流,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和预期目标的达成。